文/CTWANT
▲中山大學校舍貼近原本的獼猴自然棲息地,雙方活動範圍過分重疊,也讓人猴大戰不斷上演(圖/CTWANT)
高雄中山大學緊鄰高雄壽山,是全台獼猴鬧事最頻繁地區,甚至已開始出現「孤猴闖市區」的現象,野生動物專家認為「教導民眾如何在自然環境中,與原生的野生動物正確地相處互動,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教授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常聽到台灣彌猴損毀農作物、侵入市區住家等誇張舉動,這是過往聞所未聞的,歸咎原因乃是因為人類不當餵食,造成彌猴群聚效應,破壞了人猴之間原本的界線。
裴家騏回憶,近30年前壽山生態豐富、綠意盎然,是發展中的高雄市區難得的都市之肺,吸引越來越多民眾登山踏青,當時人猴之間還能和平共處。後來棲息在山上的台灣獼猴與人類的接觸日漸頻繁,越來越多人拿著食物去餵食,自以為可以輕易拉近人猴之間的距離,沒想到,「人類是食物來源」這一觀念在猴群之間代代相傳,也是讓雙方產生誤解的開始。
裴家騏說, 壽山幅員遼闊,北邊區域因長期軍事管制,保存了完整獨特的生態體系,台灣獼猴繁衍發展群體,至今保持天然野生行為模式;但原本較少與人群互動的猴群,也開始漸漸受到影響,更遑論中山大學校舍建築貼近原本的獼猴自然棲息地,雙方活動範圍過分重疊,也讓人猴大戰不斷上演。
▲屏東科大教授裴家騏認為教導民眾在自然環境中與野生動物正確互動才是根本之道。(圖/取自屏東科技大學官網)
此外,「白猴」現象則是另外一個警訊。裴家騏解釋,靈長類的獼猴跟人類社會相當相似。壽山的猴子數量經過相關學術單位統計,始終保持在1500至1700隻左右,已超過野外生存負荷量,母系社會的獼猴族群自然會發展一套生存法則,調節族群數量。
近2年孤猴出沒市區情況屢見不鮮,大部分都是不被族群接受、且具有「冒險犯難」精神的公猴,若是搶贏地盤就成為新興族群的猴王,敗者則被淘汰;近年來陸續有民眾發現壽山獼猴發生脫毛情況,原本以為是特殊傳染疾病,經過研究後才發現,脫毛現象與生存壓力有極大關連,以壽山獼猴密集度而言,往往10倍於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獼猴,生活壓力過大導致脫毛現象,衍變成「白猴」。
「大自然才是野生動物的家,人類只是短暫的過客。」裴家騏直言,人類在山林不斷開發,壓縮了野生動物原本的棲息地與覓食空間,造成衝突後,卻又反而使出各種威嚇手段與工具強行打壓,會造成獼猴族群的困惑,並進行反擊,久而久之讓人猴之間誤解與衝突越深。
最好最溫和的作法,其實是先從管理教育遊客做起,運用各種管道教育宣導民眾,並訂定相關法令規範。最後的手段才是執行野生動物的驅離管理,「或許這樣需要20年時間才能讓獼猴重新演化生存模式,但改變從來都不嫌晚。」
▲民間團體致力於改善人猴之間的關係,透過人與猴子貼近互動,學習兩者之間和平共存的觀念(圖/CTWANT)
高雄市政府從約束人的行為開始作起,對《高雄市野生動物保育自治條例》進行修改,民眾若不當接觸或餵食野生獼猴,將會處以5000元到10000元的罰鍰。農業局指出,民眾私自接觸、餵食獼猴的行為,除了容易發生人畜共通疾病傳染的風險,而且餵食的行為大大改變野生獼猴原本的生活習性,增加人猴間衝突,因此也鼓勵遊客若有看見違規餵食的行為,可蒐證並加以舉報。
此外,也有不少民間團體致力於改善人猴之間的關係,並透過培訓、經驗分享的方式,深扎保育知識。如社團法人「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便致力於推動人猴理解共存、互利共生的觀念,希望透過教育、宣導、行銷來扭轉台灣獼猴的負面形象;「跟著猴子去爬山」臉書粉絲頁則帶領民眾到戶外,近距離接觸獼猴,透過人與猴子貼近互動,學習兩者之間和平共存的觀念,引發不少共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