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咬到起水泡!皮膚醫學會授小黑蚊、跳蚤、禽螨教戰守則

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跳蚤叮咬皮膚炎(圖/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提供)

▲跳蚤叮咬皮膚炎(圖/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提供)

天氣回暖,蚊蟲又要變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表示,台灣的天氣溫暖潮濕,民眾被蚊蟲叮咬的季節又要到來,今(12)日彙整了幾項台灣民眾最常遇到的小黑蚊、跳蚤、禽蟎,等國內最常咬人蟲類的叮咬狀況,告知如何避免遭叮咬,或是遭叮咬後出現過敏反應後的「蟲蟲皮膚炎」處置之道。

最近氣溫回暖,特別是溫暖的中台灣已有許多蚊蟲出籠,台灣皮膚科醫學會近日為中區的醫師們進行專業演講,今日也幫民眾彙整了幾項台灣民眾最常遇到的小黑蚊、跳蚤、禽蟎等最常咬人蟲類的叮咬狀況。

跳蚤

演講的主講者,皮膚科診所院長林仲表示,跳蚤常常寄生在貓狗老鼠身上,跳躍的高度大約數10公分,因此叮咬的範圍會以小腿為主,尤其是腳踝附近最常被叮咬,但若躺著或是坐著,身上也有可能被叮咬。在外曬衣地點也要注意避開貓狗等跳蚤寄居的場所,以免跳蚤跳到衣被裡面帶進床上。

禽蟎

林仲表示,禽蟎主要寄生在鴿子以及各種野鳥身上,白天躲起來繁殖,晚上才出來活動,所以患者常一覺醒來,身上就多了好幾個包。會造成皮膚炎的毛毛蟲,大多是蛾類的幼蟲,當風大或是人類剛好經過時,隨風飄落的剛毛或是蟲體就會造成如天女散花般的毛毛蟲皮膚炎。

禽螨叮咬皮膚炎(圖/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提供)

▲禽螨叮咬皮膚炎(圖/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提供)

隱翅蟲

林仲表示,隱翅蟲本身並不會螫人,但如果不小心壓到蟲體或接觸到打死的蟲屍,皮膚接觸隱翅蟲體液,就會引起隱翅蟲皮膚炎的發生,造成皮膚刺痛、紅腫、紅斑、水泡與糜爛。

小黑蚊

林仲表示,俗稱小黑蚊的台灣鋏蠓則是在戶外活動把人叮的又紅又腫,奇癢難耐。講者之一的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杜武俊進一步補充,很多人在水域旁也常被叮的全身又紅又腫,但常常會怪罪到小黑蚊身上,但這其實是被另一種叫「蚋」的昆蟲叮咬,很容易被民眾搞錯。

台中榮總皮膚科主任陳怡如表示,遭到蚊蟲叮咬後的皮膚炎可能引起紅腫,但大多可自行消退,不用過度緊張。也不要誤認為蜂窩性組織炎濫用抗生素,可以先用一些止癢藥膏自行處理,如果沒有改善再儘速就醫,皮膚科醫師會依照症狀給予外用類固醇及口服抗組織胺藥物,症狀嚴重者還會加上口服類固醇藥物來治療,但症狀若是反覆出現,就得了解一下是否居家環境出了問題,改善這些蟲蟲的源頭,避免蟲蟲皮膚炎發生。

▼小黑蚊台灣鋏蠓(圖/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提供)

小黑蚊台灣鋏蠓(圖/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提供)

 

【#直播中LIVE】台灣隊完封日本!奪12強冠軍 賽後兩隊記者會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