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新新聞/郭台銘滿手現金 要開鴻海銀行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撰文/朱丰瀛(新新聞)

鴻海的現金創造能力首屈一指,只是過去郭台銘砸錢投資不手軟,效果卻讓人質疑。不過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鴻海已鎖定自家在中國的供應商,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還規畫在未來五年內讓金融業務IPO。

鴻海坐穩全球最大的私人製造業後,現在憑藉著手上的雄厚資金,即將跨入一個全新領域:金融服務業。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鴻海已經鎖定自家在中國的供應商,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且過去一年已經在中國境內設立六家金融公司,還規劃在未來五年內,要讓金融業務IPO(首次公開募股)。

此項業務與鴻海過去布局的科技製造業有一段距離,如此的策略轉向,究竟是因為鴻海察覺到了什麼樣的機會?或者是單純反映了鴻海亟欲擺脫蘋果(Apple)控制、積極拓展新的獲利來源?引起業界不少討論。

「鴻海銀行」成業界熱議話題

事實上,手上現金足夠的企業跨足融資服務業,其實並不少見,例如租車公司中租、和運等,都有專門的融資部門,放款給中小企業,藉此賺利差。

而另一種常見的案例是,大型企業為了扶植合作伙伴或吸引加盟,而提供融資服務。例如美國快遞公司UPS與FedEX等,為了拓展其配送網絡,吸引卡車司機加入其聯盟,因此會提供個人購買卡車的融資服務,讓資金不足、卻有工作熱忱的司機可以馬上購車,加入體系。

而鴻海也是打著同樣的如意算盤。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鴻海集團早在一年多前,就取得了中國的貸款、設備租賃與保險理賠等業務的營運許可,也以北京、上海為據點,積極拓展供應鏈金融。

事實上,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今年五月的貴陽大數據博覽會上明確表示,鴻海要轉型成「六流公司」,涵蓋整個製造體系的訊息流、技術流、資金流、人員流、物流、過程流;當時的這段談話,其實已經透露出,郭台銘對於「金流」服務,其實有高度興趣。

鴻海已是全球最大的私人製造業,背後有龐大的供應商在支撐。這些供應商,可能有全球知名的一線大廠,也有許多才剛崛起,規模還不夠大,但未來發展潛力十足的業者,需要「拉一把」。

利基是中國的銀行貸款利息高

但這些公司,因為名氣不夠大、或因資本不足,他們若向中國當地的銀行融資,利息可能高達一五%、甚至二○%,光是償還利息,可能就沉重得喘不過氣。這時候,由鴻海來提供融資服務,可說是「魚幫水、水幫魚」。

對這些供應商來說,鴻海提供的利率,勢必比一般銀行優惠,如此一來可以降低利息壓力。加上與鴻海本來就有業務往來,因此彼此都有一定的互信關係。

另一方面,對鴻海來說,在選擇供應商時,對供應商的品質、交期、價格等能力都有相當掌握,一家供應商究竟有沒有發展潛力、值不值得放款,其實瞭然於心。

當然,這些供應商的財務狀況、甚至有多少機器設備、有多少有價值資產,鴻海也有相當掌握。放款給這些業者,風險應在可控範圍內,未來若能成功扶植他們,成為鴻海堅實的後盾,可說是一舉數得。

也就是說,鴻海過去是賺客戶的錢,例如幫蘋果代工iPhone,每做一支就賺一支的代工費。未來,鴻海還要透過金融服務平台賺供應商的錢,甚至藉由融資關係,把手伸進供應商的體系裡,更深度掌握其營運,做更高度的垂直整合。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目前鴻海金融服務平台的交易規模約為人民幣十億元,另外未償融資約人民幣五億元,這些資金目前全部由鴻海集團支應。

嚴格來說,相較於鴻海的營收與資產規模,人民幣十億元的放款金額其實還很小,顯示相關業務目前仍僅是初期萌芽階段。而負責相關業務的主管也表示,希望能吸引外部投資人出資,讓該平台繼續壯大,未來將朝IPO規畫。

滿手現金,要找地方花

而鴻海之所以能這麼做,追根究柢,其實主要還是其本業創造現金的能力極強。

美銀美林證券上周出具的報告指出,鴻海近年來創造的自由現金流不斷上升,也就是其營業活動所創造的現金、扣除掉投資活動(如購買廠房與機器設備的資本支出)與融資活動後,公司的現金仍處於正流入狀態。

鴻海的資本支出在二〇一一至一二年達到最高峰,當時鴻海往內陸遷廠,成立了龐大的鄭州廠區與成都廠區,因此這兩年的資本支出高達新台幣九一○億元與八〇〇億元。隨著新廠設立完成並開始量產,鴻海去年的資本支出已經大幅下降到二七〇億元。

如今,鄭州與成都等廠區穩定產出iPhone與iPad等產品,讓鴻海的製造本業持續創造現金。同時,資本支出的需求也下滑,「賺得多、花得少」,讓鴻海的帳上現金開始往上積累。

到今年第三季為止,鴻海的淨現金部位已達到新台幣三五○○億元。也就是說,公司就算償還了所有債務後,仍有三五○○億的現金,不可謂不驚人。

也因為手上現金部位太過龐大,如何充分利用這些閒置資金,就變成一個問題。鴻海近年開始購買中國當地銀行發行的保本理財產品,賺取優於定存的利息,就是一例。

換個角度來看,企業購買理財產品,等於是將錢「借」給銀行,讓銀行去做更多不同運用。

根據鴻海最新財報,其「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高達二一○億元。換言之,鴻海等於「借」了超過二○○億元給銀行,並且向銀行收取利息。如今,鴻海還要進一步跨入供應鏈金融,借錢給供應商,同樣要收取利息。

鴻海的現金創造能力,堪稱電子下游產業首屈一指,只是過去郭台銘砸錢投資不手軟,這些錢是否用在刀口,各界仍有不同解讀。

從投資併購轉為借貸

舉例來說,鴻海之前進軍4G電信,花大錢標得頻段,但目前尚未看見顯著效益。與群創砸了超過新台幣六百億元,在高雄路竹成立低溫多晶矽(LTPS)面板廠,殺進這塊血淋淋的殺戮戰場,且接下來可能還要在中國鄭州另外建一座面板廠。而先前布局半導體,原本要與矽品換股,但最後卻破局,接下來若要以其他方式投資,勢必又要用到現金...(本文未完,詳情請見1499期《新新聞》,或參考新新聞官網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