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浚晅
新冠疫情已經逾800天,世界的疫情正在趨緩當中,除了確診數降低外(歐洲下降33%、美洲下降18%、東地中海下降36%),全球單日死亡人數亦從去年1月下旬高峰(2021/1/26)17845人,下降為單日(4/23)死亡人數1436人,原因是優勢病毒株已經從原始株、alpha株、delta株轉變成Omicron株,病毒感染的致病性、後續的免疫反應都已經大幅度減緩,達到可以與大多數人類共存的情況。
到底要選擇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其實這一直是個假議題,世界多數的國家都是被動地接受病毒主導的攻勢節奏;各國因其防疫能力的高下,陸續在原始株、alpha株、delta株的攻勢中敗下陣來。因為事實上無法防守,所以只能決定與病毒共存。而台灣是始終能夠保有選擇權的防疫典範!
▲羅浚晅認為對於要「共存」還是「清零」,台灣依然保有選擇權(圖/羅浚晅提供)
在疫情初發的時候,「到底威權國家與民主國家,何者較能夠控制好疫情?」是一個集合公衛、政治、行政、經濟等領域學者都相當有興趣的議題。在政治體制光譜極端的中國,也始終以其自認良好的防疫成績自許。但是「疫情發源地議題上持續遮掩」、「殘酷整肅對待吹哨者」、「打擊公民社會協助力量」、「疫情統計數字與實證經驗相悖」、「防疫手段缺乏人性尊嚴」等因素,卻始終是中國亮麗統計數字下的諸多疑慮。
台灣在防疫過程中受到國際社會的矚目,我們始終秉持著幾個核心價值:
第一、科學為先,避免政治干擾因素。台灣在疫情過程中面對相當多樣的政治干擾,包括一開始的嚴守邊境政策、口罩禁止出口政策、疫苗採購選擇議題、擴大普篩廣篩爭議等,全民的睿智讓我們堅定地避開政治干擾因素,讓全國5萬2千名醫師與其團隊能夠秉持專業,做好防疫工作。當前「居家隔離天數是否縮短」、「是否以篩檢代替隔離」都是新一波的科學選擇。
第二、理性思辨,破除謠言與假訊息。防疫過程中,社會充斥著各種假訊息:包含對不特定人進行獵巫、不正確的防疫資訊,甚至是各種陰謀論。除了「民間謠言」外,更有一些「惡意指控」、「情緒煽動」、「組織系統性」的假訊息特意干擾防疫工作。但在國人團結信賴與政府快速澄清下,這些攻擊並沒有造成實質的傷害。當前因應擴大快篩等新政策,妄稱「健保實名制購買」的假訊息,意圖造成社會紛亂,已展開新一波攻勢,國人不可不慎。
第三、公民社會,強化政府施政與溝通。台灣在疫情過程中,公民社會力量較其他國家更為成熟穩健;不斷提出理性監督與政策建言,也成為政府與人民溝通的重要橋梁。例如:疫情開始時,醫師公會全聯會主動協調「醫師證書與專科醫師之展延」、「醫療人員暫停出國之行政協調」等。讓醫療人員沒有後顧之憂,得以全心防疫。近日全聯會與各縣市醫師公會也都主動協調「確診者居家照護方案」的規劃,唯有儘早完成照護分流,台灣才能安然完成防疫最終工作。
▲對於要「清零」還是「共存」,台灣社會到現在還並未有共識,而作者羅浚晅也直言「這其實是一個假議題」(示意圖/指揮中心提供)
在過去幾年的各國防疫能力評比中,有論者以為防疫成效與政治體制並無實質關聯性,甚至推論是否堅持「清零」才是防疫成效的關鍵。在Omicron疫情之前,此一論述或許有其證據支撐,台灣與中國都在疫情發展的前800天,堅守清零政策,但此刻台灣與中國正在防疫歷史的交岔點上,相較於中國一味堅持「清零」,上海等地的「全域靜態管理」,台灣早已在兼顧防疫與人權、嚴格管制與正常生活下,順應著當前Omicron病毒特性,自信地轉身當中,「新台灣模式」已經務實地逐步登場。
台灣還在等什麼?
筆者在疫情當中,持續在電視媒體、各級公協會與臨床醫療工作中穿梭溝通,對於疫情輿論轉折有很深的感受。今年初幾個月,公眾輿論對於是否要放寬邊境與日常生活管制,已經發生相當明顯的轉變,甚至有許多人抱怨持續清零政策將無法及時與國際接軌。台灣還在等什麼?我們在等前四個月的實證統計,因為新台灣模式仍是以專業為先,而精確的實證數據分析是最關鍵的決策依據。截至4/22統計,前四個月本土病例共計22256例,中重症僅為千分之3.8,死亡率目前僅萬分之1.8,這些證據讓我們可以相信,基於台灣的疫苗選擇正確與高施打率,雖有Omicron的凌厲攻勢,但疫情已經不再是無法面對的醫衛難題。
台灣還需要什麼?
多數的學者與社會輿論都有共識:現階段「如何將大量確診者分流治療與照護」、「繼續提升疫苗施打率」(包括高風險未完成施打之老人、洗腎與嚴重多重慢性病患者、6-11歲學齡兒童基礎劑、12-18歲青少年加強劑等)、「足夠藥物整備與投與」,是台灣社會要共同來面對的務實議題。這其中更關鍵的是,必須要有足夠的社會溝通,讓民眾知道疫情隧道的盡頭何時才能出現。參考新加坡、南韓等疫情高峰走在前面的國家,只要國民染疫率達到15%(345萬台灣國人),加上已經逾8成以上的完整疫苗施打,台灣就可以和其他歐美國家一樣,進入一個更少管制、貼近完全如常的生活(但請不要忘記美國有99萬國民染疫死亡;英國也有17.4萬國民因而喪生,這些在台灣都未曾發生)。至於快篩試劑的供貨也正在提升當中,國內廠商每日可釋出30-50萬劑,尚可滿足最基本需求,加上四月底前將有2880萬劑進口試劑抵台,5月份也還有數千萬劑,總數達一億劑。但是若要符合未來「以篩代隔」的政策方向,如何持續提升供貨量能,並將價格壓低至一百元以下,這需要中央政府進一步的努力。
各縣市政府應該做什麼?
當前確診者的居家照護、密切接觸者的居家隔離,能否順利運作是最大關鍵。如何有效將醫療量能分流是重要的工作。醫師公會全聯會與各縣市公會對此議題特別關注。迄今為止,多數縣市政府都已將相關配套措施認真規劃,高雄市的模式相對較為完善!該方案將醫院與診所的照護量能妥適整合,更以基層醫療院所為執行主體,全市38區都有關懷專線,舉凡身體健康與情緒關懷、生活必要物資採買、居家照護關懷與防疫包派送、垃圾清運、寵物照顧、遠距教學、弱勢家戶協助等都有完整周全的計畫,相當值得各縣市加緊學習。
民眾可以協助做什麼?
近日確診患者快速增加,民眾雖然會擔心,但卻也有更多機會了解染疫並不像過往那樣可怕。建議所有已染疫卻逐漸走向康復解隔離的民眾,可以忠實地將自身經驗與親朋好友們分享,這會是化解社會焦慮恐慌最有效的方法。少數尚未完成疫苗接種的民眾,也請務必把握機會儘速施打,避免重症可以讓國家醫療量能不致崩壞,是公民素養最佳的展現。
去年五月萬華疫情大爆發,雙北市曾是最嚴重的地區。防疫節奏混亂、無效率的社區篩檢、怠惰的匡列疫調隔離,所有民眾都看在眼裡。依傳染病防治法第二條規定,衛福部與縣市政府都是主管機關,但根據同法第五條規定,中央政策訂定後,地方政府就有責任擬定執行計畫並付諸實施,包括疫苗施打、匡列疫調、居家隔離與當前的「確診者居家照護」工作。期待特定縣市政府不要再蹭版面、搏聲量,實事能做好,才能取得來年繼續治理城市的正當性。
至於中國現在所面對的困境,確實讓世人感到非常惋惜。過去800天,其所採取的邊境管制政策是全世界最嚴格的,動輒千萬人的全市普篩、隔離檢疫期間多次核酸檢測(鼻咽與肛拭子)都讓人印象深刻,但長期大規模的防疫工作,是否已換來真正的幸福生活?姑且不論其國家疫苗是否能夠阻擋病毒,也不論統計數字是否真確如實;全世界現在已經沒有任何國家在進行封城,一味的清零政策,缺乏科學論述基礎、公民社會參與及人性關懷尊重,換來的只是斷糧、斷醫、斷藥!此嚴重的社會裂解、永久的人心創傷,衝擊程度不亞於病毒的肆虐危害。
疫情帶給人類的衝擊如此浩大,祈願世人能謹記過去800天來的點點滴滴,讓歷史留下正向而深刻的意義。
《作者簡介》羅浚晅,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發言人,台大醫學學士、台大法學學士,眾律國際法律事務所醫療法顧問,台灣醫事法律學會醫務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