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新冠疫情持續,有人日夜擔心病毒纏身,還沒染疫就先罹患恐慌症。(示意圖/門諾醫院提供)
國內新冠疫情緩步下樓梯,每日新增確診人數仍數以萬計,許多民眾不免持續憂心,甚至有人因為身邊親友相繼染疫,加上相關訊息疲勞轟炸,導致過度焦慮,演變成恐慌症。
門諾醫院表示,70歲張先生因家人和朋友相繼確診,加上新聞及社群天天討論,不僅造成他神經緊繃,甚至出現狂冒冷汗、心跳加速、失眠等症狀。張先生在家人陪同下就醫檢查,醫師發現,原本就容易焦慮的他,對疫情太過擔憂,引發恐慌症,所幸張先生後來遵照醫囑按時服藥,病情慢慢轉穩。
張先生透露,聽到身旁親友確診,害怕到無法好好睡覺,他每天狂噴酒精,婉拒親友拜訪,在家還要戴「雙層口罩」。幾乎足不出戶的他,每天盯著確診數字及新聞,甚至相信社群流傳的防疫偏方,即使家人勸導,仍無法緩解他對新冠疫情的恐懼。直到某一天,張先生突然感到喘不過氣,被家人緊急送醫,才驚覺不是染疫,而是恐慌症作祟。
門諾醫院身心科醫師王迺燕表示,恐慌症其實是過度焦慮引發的症狀,當心理壓力遽增,導致自律神經失調,交感神經過度活躍亢奮,就會造成心跳加快、喘不過氣、身體僵硬、腸胃道不適等症狀,嚴重時還可能會有快要抓狂、快受不了的感覺。由於部分症狀和心臟病類似,患者剛開始可能會以為是心臟出問題,經過醫師詳細檢查排除才轉到身心科,通常搭配藥物治療及作息調整,症狀便能緩解。
王迺燕表示,恐慌症好發於個性急切、容易焦慮或追求完美的人,症狀包括莫名冒冷汗、心跳加速、手腳抖動、呼吸急促、胸痛、胸悶、噁心想吐、無真實感、自覺失控等症狀,如果出現上述症狀達4項且持續10分鐘以上,就可能是恐慌症。
王迺燕叮嚀,疫情變化或確診人數增加難免會讓人焦慮或擔心,但這份擔心多來自對疫情的不了解以及接收過多混亂訊息。除了要懂得分辨雜亂資訊,聽取正確訊息,減少接觸引發焦慮的事物,患者可多和家人、朋友溝通或出遊,維持正常社交,抒發內心情緒。若真的無法改善,建議尋求專科醫師協助,藉由藥物及心理治療,讓負面心情獲得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