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相傳當時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自新中國成立後,就對國內的民族數量進行統計和劃分,最終數字落在56上。除了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漢族外,其他民族都被稱為少數民族。漢朝建立以後,漢族這個稱呼整整延續了2000多年。
漢朝的統治時期有400多年,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交流已經互相融合,再加上漢武帝罷黜百家,儒道成為唯一的正統思想。漢朝之後的各個封建王朝,其統治思想也都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之上。
▲漢武帝罷黜百家,扶正儒道。(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在漢朝之前的夏商周三個大時代,生活在中原地區的人們自稱「華夏」。「華夏」二字最早被記載於《尚書》,其中就記載「華夏蠻靡,罔不率俾」,意思是無論中原的華夏民族還是四方的蠻夷之族,都要效忠於周朝天子。當時其實就已經出現了所謂的「華夷之辯」,也有了比較特定的「華夏族」的思想傳出。
而「華夏」這一說法的最早則是源於夏朝,相傳當時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首個奴隸制王朝,也就是夏朝。因此當時的夏朝人就形成一個模糊的「夏族」概念,也稱「華族」或「華夏族」。
根據《說文解字》,最初「華」字的意思表示的是「花」。甲骨文時期的「華」字,是在樹枝上盛開的花朵,後來才慢慢演變簡化成了「華」。花一般都是非常燦爛有生命力的,古人認為花是樹的精華所在,所以「華」又有了代表燦爛、精華的意思。
「夏」最開始的意思,是指「雄壯英武的人」。「夏」字的甲骨文,是一個張開雙手看起來十分神勇的人物形象。因此「華夏」二字連起來的意思,就是「光輝而偉大的人」。
「夏」字曾與「華」字通用,孔子也認為這兩個字是同義詞,兩個字是可以通用的。因此中原地區就被稱為「中華」或者「中夏」,而在春秋年代時,甚至直接合在了一起,統稱為「華夏」供人們自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