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草根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當你看到朋友在法國泳池畔發出一張IG貼文放閃,你可能會開始對自己的財務狀況感到平日不會有的沮喪。如果是這樣,那麼你的感受並不孤單。Bankrate 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近一半年齡在 18 至 25 歲之間的Z 世代社群媒體用戶表示,在看到其他人分享的貼文後,常會對自己的財務狀況產生負面感受。
坦白說,這一切都是刻意而為的做法。在 Bankrate 的調查中,46% 的 Z 世代 這個比例可能還更高 承認發佈內容是為了讓自己在追隨者眼中看起來更成功,62% 受調者認為他們關注的人也是這樣做。危險的是,如果發貼文的人是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所認識的對象,那麼可能很容易分辨出這些人的真實狀況,但如果發文者是個有社會影響力且會分享財務建議的人(但我們在生活中並未直接接觸),恐怕就很難分辨真實與刻意塑造之間的差別了。
營銷公司 Vericast 的一項調查顯示,Z 世代投資者表示自己比較喜歡從 TikTok (34%) 和 YouTube (33%) 獲得財務建議,比專業的財務顧問 (24%) 來得多。美國克瑞頓大學理財規劃師和金融心理學教授Brad Klontz表示:「年輕人正在聽取可能完全不合適的財務建議,」社群媒體上的理財建議恐怕會讓人遇到大麻煩,最好不要過度信任。
▲(圖/翻攝自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Bankrate 分析師 Sarah Foster表示:「我喜歡把社群媒體想像成一本剪貼簿,裡面裝滿了人們生活中最美好的部分。」但在某種程度上,網上看到的他人生活其實並不是那麼真實,「只是看到的人很容易就陷入到比較的情緒裡,將自己真實的生活與他人刻意美化的生活做了比較。」特別是當追隨者看到具有影響力的人用著真誠的眼神分享股票及理財建議時,大腦就會產生一種親密且信任的感受,反而忘了要謹慎地判斷對方所分享的內容。
Foster提醒大家不能總是相信在社群媒體上所看到的一切,應以批判的眼光來對待在網路上所找到的任何建議,因為,這些將自己描繪成成功者或對金融知識淵博的人,可能並沒有將整個故事「說清楚、講明白」。例如,你可能已經看到今年夏天每個人都在度假,但你不知道是否有人正因為高額的旅費而陷入更深的債務中。「要意識到自己其實並不清楚對方的實際狀況,這一點真的很重要,」Foster強調。
當你在社群媒體上看到感興趣的財務建議時,最好先問問自己這個策略是否符合自己或家庭的財務計劃。如果符合,那麼請開始做一些額外的研究,像是查清楚這個人的背景是什麼、有什麼專業證照以及佐證的資料,以確保自己不會盲目的遵從網路上看到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