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7日宣布新一波對中國的晶片和半導體技術出口管制,有中國金融業高層稱這是將中方相關產業打回「石器時代」,部份分析家則認為,台灣相關企業或許能漁翁得利。
▲美出口管制重擊中企。(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圖庫)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今天報導,約在兩年前,華為首次遭美國嚴厲制裁重擊後營收大減,在市場失去領導地位,創辦人任正非甚至曾告知屬下公司瀕臨生存危機。不過,美方最新一波管制衝擊的是整個中國半導體產業,而不僅是個別企業。
現在,使用美國技術生產並應用於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和超級電腦的半導體產品,僅能在取得政府核發的出口許可後,銷往中國,但取得相關許可十分困難。此外,除非事先取得特別核可,美國政府禁止美國公民或實體與中國的晶片製造商合作。
根據7日宣布的措施,美方也嚴加管制晶片製造所需工具和技術的出口,以限制中國發展自己的設備。
中國金融集團「華興資本」董事總經理Szeho Ng指出,中國企業「基本上正退回石器時代」,而這還只是「委婉的說法」。
顧問公司「歐布萊特石橋集團」(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的中國和科技專家崔歐洛(Paul Triolo)說,在這場「席捲半導體及相關產業的海嘯劇變」中,會有「很多輸家」。
不過,他提到,儘管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釐清產業受衝擊程度的完整圖像,但最少可以確定的是,中國和美國的科技創新速度都會放緩,且美國的消費者和企業最終得為此付出數億、甚至數十億美元成本。
美國的新管制措施也影響第三國家晶片製造商,因為幾乎所有半導體都是運用美國的軟體設計而成,且多數晶片廠都少不了美國設備。
在這篇聯合台北、香港、舊金山、華府、東京和首爾駐地記者撰寫的報導中,「金融時報」援引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的分析資料指出,針對生產設備的管制措施將影響國際間過去4至5年設計的邏輯晶片(logic chips),以及2017年以後設計的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晶片。
不過,中國企業更擔心華府限制美國公民與中方合作。在一家獲官方支持的半導體廠,一名人力資源部門行政主管透露,人事相關限制對中方的衝擊比設備採購禁令還大。
這名主管告訴「金融時報」,在她服務的公司就有位居要職的美國公民,他們是技術開發的「核心武器」。公司會想辦法讓他們留下來,但這名主管坦承,這十分困難,因為多數人不願放棄美國護照。
「金融時報」指出,中國晶片產業僱用的多數美國公民是來自美國的中國與台灣裔人士。一名台灣情報單位官員評估,約200名持有美國護照的台灣人在中國半導體相關企業任職。
報導提到,若計算終端消費者,中國的半導體市場目前滿足近1/4的全球需求,因此美國的管制措施也將衝擊外國供應商。美國的晶片設備製造商「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及「科林研發」(Lam Research)去年分別有33%及31%銷售額源自中國。
此外,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全球半導體業巨擘英特爾公司(Intel)供應許多用於中國超級電腦的高階處理器。美國銀行評估,新出口管制措施將衝擊英特爾高達10%的銷售。
儘管如此,部份分析家認為,新措施對中國以外的晶片製造商有利,台積電、英特爾,以及日本、韓國的相關領域企業都可以是潛在受益者,雖然受益程度可能有別。
報導指出,最關鍵的仍是中方如何回應。一名在北京的產業消息人士告訴「金融時報」,「我們處於一個負面循環」:美國持續推動限制措施,這迫使中國進一步尋求技術自主,美國因此必須回應、推出更嚴厲管制。
北京的籌碼有限,因為取代美國技術的選項落後數十年,但這恐導致中國盜取智慧財產的情況加劇。
報導指出,部分被美方納入出口管制的設備已位於中國境內,中方可以不理會智慧財產權,對相關機械設備進行「逆向工程」,在破解其設計後用於強化本地製造商。英國的科技市場分析顧問公司CCS Insight 分析師Wayne Lam指出,「我們可能正拿槍射自己的腳」。(中央社倫敦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