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醫師表示,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遇到有明顯症狀的病人,大都是中晚期大腸癌,治療起來複雜且困難。(圖/翻攝自pixabay)
曾3度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朱雲漢昨(5)天在家中辭世,享壽67歲。他的哥哥朱雲鵬在臉書證實這個消息。台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則寫道,老同學台大政治系教授王業立傳來:「學長,中研院院士,朱雲漢直腸癌過世了!」醫師表示,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遇到有明顯症狀的病人,大都是中晚期大腸癌,治療起來複雜且困難;但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
大腸癌好幾年來一直都是國人最常見的癌症,許多名人如好萊塢電影「黑豹」43歲男主角查德威克鮑斯曼、豬哥亮、賀一航,以及戲劇大師李國修等,都因大腸癌而辭世。統計發現,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上,男性的大腸癌發生率和死亡率都是女性1.5倍。
大腸癌常見症狀如下:大便中有血或黏液、排便習慣改變(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秘)、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然而可怕的是,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謝文斌說,臨床遇到有明顯症狀的病人,大都是中晚期大腸癌,治療起來複雜且困難,而且治療過程與結果對病人與家屬都是一個沉重負荷。
事實上,大腸癌是可以藉由定期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並治療的一種疾病。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根據歐美國家經驗,每一至二年接受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
至於什麼是糞便潛血檢查(immunochemical fecal occult blood test,簡稱為i-FOBT)呢?謝文斌解釋,意思就是民眾在家採集糞便,然後送醫院檢驗是否糞便中有血的反應。目前主流糞便潛血檢查是用免疫法,不需飲食限制,因此相當簡單方便。如果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時,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其好處是檢查過程如有發現病兆或瘜肉時,可以直接取樣做切片或將它切除。由於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為預防大腸癌的發生,除要多攝食蔬果等高纖維飲食與規律運動外,50-74歲民眾每2年至少應有1次糞便潛血檢驗。但是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到40歲。早期發現大腸癌病變,早期診治。一旦大腸鏡檢查發現有瘜肉,就會建議依據不同情況接受追蹤性大腸鏡檢查。
至於追蹤性大腸鏡檢查的間隔由幾項因素決定,如初始大腸鏡是否為高品質、是否為高風險族群等。高風險檢查結果定義為:1.三顆以上的大腸腺瘤。2.腺瘤大小大於1公分。3.腺瘤在病理診斷有絨毛狀成分(adenoma with tubulovillous / villous histology)腺瘤有高度異生變化(high grade dysplasia)。而高風險族群建議接受追蹤性大腸鏡檢查的間隔時間為三年。低風險族群建議接受追蹤性大腸鏡檢查間隔時間為三至五年。若糞便免疫法陽性但初始大腸鏡檢查為陰性,建議回歸每兩年接受一次的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
謝文斌指出,其實衛福部國健署在這幾年的公衛政策上做了很多努力,目前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以到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多多利用,若有問題也可到各地衛生局(所)或健康服務中心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