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蔣宏儒、彭富洋/台北報導
為了解決首都塞車問題,北市交通局今(18)日向台北市長柯文哲進行專案報告,柯文哲坦言解決之道有很多,「擁擠稅和高乘載擺到最後面」,不過「擁擠稅」構想其實國外早有前例,新加坡早在1970年就實施,1部汽車要收47元,英國倫敦更貴,最多要收572元,但車流量成功減少百分之三十,成為成效最好的國家。
俯瞰北市下班潮,內湖科學園區塞塞塞,解決之道柯市府參考先進國家。
▲台北市內湖一直都是嚴重的塞車區域。
台北市長柯文哲:「交通這種東西是多重因素,不會說單一因素去解決,那你說擁擠稅啦、什麼高乘載,那是擺到最後面,你前面一路做過來,可以解決先解決,到最後不行的,才會動腦筋去動到那一塊。」
▲台北市長柯文哲
萬不得已考慮徵收擁擠稅,民權大橋、成美橋、南湖大橋和麥帥一、二橋等聯外橋樑,都將逐步完成etag架設,測試交通流量,未來不排除沿用etag直接收費。畢竟,光是一天進出內科園區就有2萬8千輛汽車,其中1人汽車就破七成,只是擁擠稅有效嗎?看看國外經驗。
▲柯市府近期積極想解決台北市嚴重塞車的情況。
東南亞之星新加坡,早在1970年就創世界先例,一輛汽車收47元,車流量成功減少百分之15,英國倫敦則在2003年跟進,最高要收572元,車輛減少30%,而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也要收至少39元,車流下降百分之二十,綜觀來說英國收最貴,成效也最好,但就怕從民眾荷包裡挖錢引發另一波民怨,柯文哲想破了頭,就是不敢貿然出手。(整理:實習編輯李芷萱)
▲國外徵收擁擠稅的例子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