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異位性皮膚炎會反覆發作,讓患者癢到懷疑人生,嚴重干擾生活。(圖/院方提供)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發炎性疾病,發生原因和基因、環境有關,半數患者在嬰兒時期就可能出現症狀。狀況較嚴重的病友以「千萬隻螞蟻爬在身上」來描述發作慘況,「皮膚癢」確實嚴重干擾日常生活。
今年5歲的「泡泡男孩」2年前從公園返家,小腿出現一顆顆小紅點,起初以為是蚊蟲叮咬,沒想到病灶逐漸擴及四肢和全身,就醫確診異位性皮膚炎,更嚴重時併發汗皰疹,身上與十根手指遍布傷口,成了全幼兒園唯一無法使用防疫酒精的人。
▲一部分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嬰幼兒時期即發病。(圖/院方提供)
麻煩不止於此,「泡泡男孩」對豬肉、豬油、帶殼海鮮與燕麥等食物過敏,曾因使用類固醇1.5個月,長胖1/4個自己。媽媽看著家中20條效果有限的藥膏掉眼淚,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所幸「泡泡男孩」在醫師評估下,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病況才終於受控。國際研究顯示,嬰幼兒異膚及早使用生物製劑,有機會調整體質,阻斷鼻過敏與氣喘等其他過敏相關疾病的進展。
異位性皮膚炎主要表現症狀包括嚴重搔癢、紅斑、丘疹、皮膚乾燥無光澤,反覆搔抓會導致破皮、滲液,長期易造成皮膚苔癬化,變得又厚又硬。統計顯示,台灣兒童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約每10位兒童就有1人罹病,影響所及不僅是皮膚,更衝擊身體健康與整個家庭。
▲異位性皮膚炎對患者健康與家庭的衝擊是全面性的。(圖/院方提供)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副院長洪志興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搔癢經常在夜間發作,嬰幼兒半夜搔抓造成睡眠品質下降,容易影響生長激素分泌與發育。
此外,嬰幼兒異膚反覆發作,長期也會增加焦慮、憂鬱、傷口感染甚至住院治療的風險,對未來人格發展與成長易有不良的發展;就連家人的生活,包括睡眠、經濟與人際關係也面臨巨大壓力,尤其是媽媽,經常因為孩子的異膚遭責怪照顧孩子不夠用心。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秘書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教授級主治醫師姚宗杰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中,6歲以下嬰幼兒占比最高,且大部分2、3個月時就發病,而嬰幼兒也是最讓家長憂心的族群。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皮膚科主任、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皮膚科醫師楊靜宜說明,臨床針對嬰幼兒異膚,會依據病情嚴重程度,給予不同強度的藥物,但嬰幼兒發育尚在起步階段,長期使用類固醇容易有皮膚變薄萎縮、肥胖、影響發育等副作用隱憂,經常使用免疫抑制劑必須定期監測肝腎功能,就連餵藥,也要考慮寶寶的吞嚥能力。
▲生物製劑會鎖定壓制引發乾癢、發炎的細胞激素。(圖/院方提供)
隨著醫療進步,目前有安全性較高且有助長期穩控疾病的生物製劑可以選擇。楊靜宜將人體比喻為一個國家,皮膚就像城牆,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除了城牆較薄弱,另一部份來自本身一部分免疫軍隊叛變,攻擊自己城牆(皮膚),造成反覆的發炎反應。傳統治療方式是一視同仁地要求全部軍隊乖乖聽話,而生物製劑則是精準鎖定叛亂的軍隊進行壓制,影響層面較小,安全性相對高,6個月以上寶寶也能在醫師建議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