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賴清德當總統!全國商總提「驚世七建言」:重啟核四、恢復九二共識

記者陳韋帆/台北報導

賴正鎰對賴清德提出「恢復九二共識,重啟兩岸觀光、貿易談判、核四」等七大建言。(圖/記者陳韋帆攝影)

▲賴正鎰對賴清德提出「恢復九二共識,重啟兩岸觀光、貿易談判、核四」等七大建言。(圖/記者陳韋帆攝影)

總統大選落幕,由賴清德以558萬6,019票、得票率40.1%拿下最高票當選。全國商總主席、鄉林建設董事長賴正鎰向賴清德提出七大建言,他說,「希望總統今年520走馬上任後,先召開國是會議或論壇,邀集各黨派及企業家廣納建言,制定國家級的對策與戰略,才能讓台灣更具國際競爭力。」

賴正鎰認為,台灣目前有「兩岸、能源、貿易、觀光、投資、金融、人口」七大現況亟需改變,故提出七大建言如下:

一、重啟九二共識

2023年台灣對中國貿易比重約35%,其中對中國及香港出口高達1522.5億美元,進口717億美元,順差805.6億美元,但台灣去年整體貿易順差也同樣是805.6億美元,若少了中國的順差額,台灣貿易恐轉為逆差,建議兩岸應繼續在九二共識下,維持和平穩定交流。

二、加速貿易談判

台灣是出口導向國家,依財政部統計,2023年全年出口成績為4324.8億美元,進口為3519.2億美元,順差805.6億美元。台灣應加緊簽訂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等貿易協議,爭取更多出口貿易額及關稅互惠,但中國對RCEP與CPTPP有絕對影響力,兩岸應借重ECFA、貨貿與服貿的基礎,ECFA不能中斷,還要在539項早收清單之上,繼續擴大談判,台灣絕不能放棄中國14億人口的市場。

三、重啟核四

2023年火力發電約佔82%,核能減為8.24%,綠電已增加9.7%,但根據台電公布的核能發電每度成本才約1.5元,為何要去買每度4、5元的昂貴綠電,造成虧損四千多億元,所以台電選後勢必電價調漲,政府不能只挑大企業漲價,應由全民共同承擔。

各國都把核電視為綠電,核電技術也更好,為何台灣不要?且安全備載容量依國際標準要達15%,但台灣用電尖峰僅有3、4%,以前用電尖峰都在下午三、四點,現在變成下午五、六點,太陽下山後就太陽能發電就減少,這對台灣供電極為不穩定,台灣要面對現實,2025非核家園不可行,應重啟核四,並讓核二、核三延役。

四、開放兩岸觀光 邁向2000萬人次旅遊大國

疫後各國旅遊商機大爆發,去年入境日本及日本的觀光客都各約2500萬人次,回到2019年的光景,但去年來台觀光客僅有640萬人次。台灣2019年入境1184萬人次,出境1664萬人次,其中陸客來台最高紀錄達418萬人次。建議政府投入更多觀光建設與國際行銷預算,吸引更多外國觀光客來台旅遊,同時開放兩岸團客觀光,讓陸客增加到5、600萬人,加速平衡長久以來的觀光逆差。

五、爭取「外資、回台資金」有效投資台灣

2023年核准外資來台投資107.9億美元;陸資來台投資僅剩0.27億美元;這三年來境外回台資金高達約台幣2兆元(約640億美元),加上目前國內銀行有台幣53.6兆元存款總額,放款總額為台幣37.1兆元,扣除應存提款準備金,還有將近台幣15兆元的爛頭寸,顯示國內閒置資金很多,建議政府應引導外資及回台資金做有效投資,同時加重招商引資,邁向每年超過500億美元的目標前進,成為全球投資重鎮。

六、台灣成為亞太金融中心

這2~3年外資撤離香港,超過千億美元資金流向新加坡,但以台灣的地理位置,很有機會與新加坡競爭,甚至取代香港成為亞太金融中心。不過要成為金融中心必須是金融高度自由化,但台灣連成立基金等金融項目都嚴格管制,建議政府要加速鬆綁金融相關法令。

七、優秀人才留台灣

優化人口政策。台灣人口過去兩年「生不如死」,去年死亡20.8萬人,但新生兒僅剩13.5萬人,再創新低,預估台灣人口在2035年恐跌破2000萬人,這將是國安危機,政府要更加緊應對少子化與老年化造成人口危機,國發會預估2061年勞工恐減為860萬人,勞動力大減。

政府應推動多學德國、加拿大與澳洲等國家,制定優良的移民政策,吸引更多白領優秀人才來台定居,來台就讀大學的外國生畢業後留在台灣。台灣應重視吸引的是外籍白領,而不是讓藍領的近百萬外籍移工,只要留在台灣累計超過11年6個月就可申請永久居留,變成落地生根,將嚴重影響人口品質。

▲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以上言論僅供參考,不代表本台立場。

#520信賴啟航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現正直播】94要客訴之立院風雲 《選罷法》立院可能表決!民團院外集結籲別硬闖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