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健保今年3月1日起,也正式給付抗血管新生合併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現年65歲的黃女士,退休後平常會練氣功、爬山等一週運動五天,結果以為感冒沒好的咳嗽竟是肺腺癌。她於民國105年確診肺腺癌,經手術切除腫瘤,確認期別為三期,後續又再接受術後標準化療;107年回診時發現腫瘤復發,且癌細胞轉移至腦部。因其肺腺癌具EGFR基因突變,故在主治醫師建議下使用口服EGFR標靶藥物,同時接受放射治療治療腦轉移處。後續因為有腦水腫產生,又再加入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搭配口服EGRF進行雙標靶治療,至今快五年,疾病仍穩定控制。醫師提醒,雖然政府與醫界近年推廣肺癌篩檢,但仍有高比例發現太晚,有6成人發現時已無法手術。
根據最新110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發生人數高達16880人,首度超越大腸癌成為十大癌症之首,且年增加案例數與死亡率也為所有癌症之冠,躍上國人癌症排行的「三冠王」。
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與確診時的期別有關,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分析,雖政府與醫界近年持續推廣低劑量電腦斷層,但仍有高比例者為晚期確診,由110年癌登觀察,首次治療為手術者僅佔40%左右,可見大多患者發現時已為無法手術的病況,急需新的全身性治療選擇。
他說,肺癌依細胞型態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在台灣非小細胞肺癌佔約92%,國人最常罹患的肺腺癌就屬於非小細胞肺癌,在已知的基因突變中,又以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佔50-60%為大宗。「肺腺癌本來就是很容易產生腦轉移的癌症之一,具EGFR突變的患者又有更高的比例有腦轉移,根據文獻約有2成到3成患者在初診斷便有腦轉移現象,而5到6成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癌細胞也會擴散至腦部,導致預後不佳。」對此醫界也期盼能有更多的治療武器。
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暨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表示,血腦屏障是大腦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可阻擋微生物或是化學物質對腦部造成傷害,但此機制在腦轉移發生時,卻會令藥物無法順利進入腦部,導致腦中藥物濃度比一般血中濃度低很多,無法有效殲滅癌細胞。
他說,此時抗血管新生藥物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因可抑制不正常的血管生成,讓正常的血管持續正常化,以利藥物通過抵達腫瘤細胞。一旦腫瘤的血管新生受到控制時,腫瘤周邊的微環境也會受到影響,讓合併使用的藥物,如化療、標靶藥物等,更容易發揮作用。而健保今年3月1日起,也正式給付抗血管新生合併口服EGFR雙標靶治療,提供無法手術切除、腦轉移、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帶有EGFR Exon21 L858R活性化突變等條件的病患使用,是一大好消息。
▲黃女士(左)民國105年確診肺腺癌,經手術切除腫瘤,後續又再接受化療;回診時發現腫瘤復發,且癌細胞轉移至腦部。(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黃女士今日出席時回想確診後,立刻就轉診到外科接受手術,切下來的腫瘤大小約3.8公分,化驗的結果顯示為肺腺癌第三期a。手術後又再接受了化學治療,「正當我已為接下來應該可以一年再回診一次時,醫師就在MRI影像裡發現了異狀,後來確定是復發,而且是在腦部。」所幸醫師說可吃口服EGFR標靶,因有腦水腫的現象,醫師又建議可以再加上抗血管新生標靶試看看,就這樣一直治療到現在。她也鼓勵癌友們保持樂觀,配合醫師的治療,肺癌腦轉移也能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