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思豪/遠見雜誌
說起黑鮪魚,大家都會直覺想到屏東東港。其實,北台灣的宜蘭蘇澳正在成為黑鮪魚的新據點,將是饕客的另一個新鮮選擇。
「黑鮪魚經濟」是台灣漁業的重要支柱,如今不再只是南部獨有,北台灣的經濟規模也逐步成形。
▲台北魚市去年首度舉行黑鮪魚義賣,市長蔣萬安特地到場共襄盛舉,拉抬買氣。(圖/台北漁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每年4到6月,是黑鮪魚盛產的季節。過去不少饕客會湧入屏東東港大快朵頤。除了東港,宜蘭蘇澳正在崛起,成為新的黑鮪魚聚落。
蘇澳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也是黑鮪魚主要產卵地,但相較於東港,卻未享有同等名氣;但近幾年的漁獲量穩定成長,並建立自己的產銷系統,逐步打開知名度,瞄準整個北台灣市場。
「不要說民眾,就連北部很多店家,都不知道這裡有黑鮪魚,」蘇澳區漁會總幹事陳春生一席話,道盡當地業者的無奈,特別是跟東港相比,當地幾乎沒得到中央政府的關愛。
包括總統蔡英文、前行政院長蘇貞昌都曾親自到南部替當地產業拉抬人氣。特別是擔任過屏東縣長的蘇貞昌,還化身「拍賣員」,幫忙叫賣每年的第一尾鮪魚。反觀距離中央較近的蘇澳始終乏人問津,所有的宣傳工作,只能靠當地漁會自力救濟。
除了人氣不如對手,過去幾年的產銷系統也不夠完善,許多黑鮪魚跑到知名餐廳的餐桌上,但鮮少人知道是來自蘇澳的鮮貨。此外,漁獲量不夠穩定,也是另一個硬傷。
如今,這些問題都逐步獲得改善。
漁業協議簽屬,漁獲量增長
陳春生回憶蘇澳漁民過往,總會想起這一幕:黑色的汙水從四面八方襲來,船隻被濺得泥濘不堪,荷槍實彈的日本海上保安部漁警跳上漁船,態度強硬地扣押所有漁貨,「每天戰戰兢兢的在海上討生活,這就是過去蘇澳漁民的生活日常。」
早期台灣、日本雙邊因釣魚臺主權問題爭執不休,許多漁民到重疊的經濟海域作業,不但遭日本警方驅趕,更和日本漁民發生多次械鬥,幸好關鍵時刻,雙邊政府願意各退一步。在擱置爭議、共享漁業資源前提下,2013年雙方簽署《台日漁業協議》,問題終獲改善。
釣魚臺列嶼南方海域,是黑鮪魚洄游產卵所在地,當地民眾都到附近討生活。陳春生回憶,協議尚未簽屬前,每年都有五、六艘漁船被日方扣押,除了上繳高達六、七百萬日圓的罰鍰,還被迫到沖繩出庭。協議簽署後,最近三到四年,沒有任何一艘船被抓。有了友善的作業環境,當地漁獲量更趨穩定。
另一個獲得改善的是走私問題。宜蘭縣海洋漁業發展所所長林芳民說,《漁業管理辦法》明訂,若漁船想捕撈黑鮪魚,就要向漁業署進行申請。捕撈過程中,VMS船位定位器必須全程開啟,監控漁船的一舉一動;若有捕獲船員,要馬上進行通報。積極的作為,讓所有漁獲品質都獲得保障。
訂定撈捕數量,建產銷系統
近幾年生態保育受到重視,針對黑鮪魚撈捕數量,每年都依環境訂出配額限制,只要逼近九成,就停止新船出海。像是今年,全台灣就訂下1936公噸的標準,「有這些規定,可避免漁民過度捕撈,不至於發生生態浩劫,」林芳民說。
一系列轉變,也讓蘇澳黑鮪魚漁獲量獲得可觀成長,拍賣量也屢創新高。
根據縣府統計,2020年期間,當地拍賣量為2102尾,2021年為1954尾,2022年為2290尾,去年一口氣增至3852尾,每公斤平均拍賣價310元,也讓年產值首度突破2億元大關。
最讓不少人驚訝的,是蘇澳黑鮪魚品質跟屏東相比,可說有過之而無不及。陳春生指出,黑鮪魚每年會從釣魚臺海溝順時針沿著台灣繞一圈,由於當地海溝地形,海鮪魚都會在釣魚臺附近產卵,因此蘇澳的黑鮪魚油脂最豐富。
此外,宜蘭過去有不少罐頭工廠,黑鮪魚也和在地產業完美結合。
老饕喜愛的上腹肉、下腹肉,自然就拿來做生魚片,一些中段大肉的部分,可製成黑鮪魚罐頭。與東港最大的不同,就是除了生鮮食材外,蘇澳也發展自己的冷凍食品,讓一條黑鮪魚能創造更多產值。
現階段,蘇澳區漁會除了和北部知名餐飲集團,如海霸王、三多屋、三井合作,同時建立自己的產銷系統。陳春生說,黑鮪魚罐頭已和新北市農會合作,直接在那裡寄賣,市場規模最大的台北地區,也從去年和台北魚市達成合作協議,首次將黑鮪魚直送台北。
負責牽線的台北漁產公司董事長鄭世維表示,這是宜蘭女婿、台北市長蔣萬安的點子。雙邊除了直送、定期的拍賣活動,觀光客聚集的上引水產,因為有零下70度的冷凍設施,加長漁貨保存時間,幾乎全年都能享用到正統黑鮪魚。
同時,批發市場也準備設置專線,讓盤商直接下單,不必再跑宜蘭選購。特別是黑鮪魚從入港到台北,僅需六個小時左右,保證所有漁貨都能維持鮮度。未來,北部的老饕不用再舟車勞頓南下東港,在地就能享用到高品質的黑鮪魚。
在行銷工作上,人口、市場都有優勢的台北也鼎力協助;鄭世維指出,過去宜蘭多數漁獲都送至基隆崁仔頂,未來北市要爭取更多機會,舉辦義賣、促銷等活動,宣傳力道會持續,希望把「北台灣黑鮪魚」知名度拓展出去。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4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