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秋萍/採訪報導
綠島民宿業者把瀕危魚種「龍王鯛」大卸八塊,讓台灣海洋生態長期遭受破壞的問題再次浮出檯面,更令人憂心的是,四面環海的台灣因為過度捕撈、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因素,最快在30年之內將會成為無魚之島。根據中研院最新發現,台灣北海岸魚種,30年來至少銳減了75%,過去常見的烏魚、白帶魚、白鯧漁獲量一年不如一年,再不搶救海洋,年年有「魚」在台灣將成為絕響。
夕陽西下,蹦火仔船員們正加緊張羅,備好保鮮漁貨的冰塊,引擎一催,轟隆隆宣告出港。蹦火仔船火長:「那兩艘友船前兩天有抓到想要去看看,今天第一天也不知道怎麼樣。」
今年的處女航,火長謝智仁負責開船找魚,難掩忐忑,耐心等到夜幕深重,蹦火仔正式登場。閃亮磺火上演魅惑燈光秀,趨光性的青鱗魚果然瘋狂躍出水面,這時漁網向海裡一插一撈,漁獲到手。
這是世界文化遺產,全球僅金山磺港才看得到的「蹦火仔」,火長以電土加水,蹦的一聲點燃火炬,誘惑魚群入網。每年5到9月是捕撈青鱗仔旺季,但今晚整船人忙了一個晚上,成果卻不太樂觀。
蹦火仔船火長:「最少要四4千斤,(今天補多少?)這裡幾百斤而已,老闆倒賠錢,老闆要脫褲大拍賣。」青鱗仔是養殖龍膽石斑跟海螺最上等的飼料之一,今年漁獲受德翔號漏油衝擊,但其實北海岸乃至台灣,早已面臨海洋資源衰竭危機。
三立記者:「中研院長期追蹤台灣北海岸,發現這裡魚種30年前還有120種,但是現在銳減到剩下4分之1,顯示漁業資源正以超乎預期的速度枯竭中。」
中研院研究員:「一個月有一整天24小時的垃圾堆裡面,我們來撿有多少條魚,多少種魚。30年前我們可以採到一兩百種,可是現在只剩下三五十種 。」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笑說做研究就是帶著助理翻垃圾,長期在核二廠進水口的垃圾柵欄取樣,從被夾雜帶入的魚類,分析北海岸魚資源變化,赫然發現30年來魚種銳減75%,全台各處魚資源也嚴重枯竭,中研院研究團隊警告,大小魚通吃過度捕撈、海洋汙染、棲地破壞等人禍,恐怕讓四面環海的台灣,不到30年內就會淪為無魚之島。
中研院研究員:「黑鮪的總量在全世界過去60年來已經減產95%,像鰻線,我們常喜歡吃的鰻魚,現在產量都是以前的10分之1,包括烏魚等等。」
拿東港黑鮪魚季來說,20年前動輒破萬尾,2001年開辦魚季掉到6千多尾後,漁獲量年年走低,6年前跌破1千尾,落在500尾到1千之間來回,不到高峰時期的10分之1。經濟價值高的白帶魚、白鯧、烏魚等,漁獲量只剩下90年代的3成,白鯧更少到僅90年代1成多,無魚危機不是冰冷的數字,第一線漁民感受深刻。
凌晨3點多,基隆長潭漁港,小管船陸續收工進港下貨。船長:「以前港口就有了,出去一網就幾百斤啦,現在沒有啦。」感嘆靠海吃飯一年不如一年,頭號人禍就是過度捕撈。
中研院研究員:「造成漁業資源減少的原因探白講很多,人為的原因才是最主要的。」
這又跟台灣人太愛吃海鮮有關,比起日本平均每人1年吃75公斤海鮮,韓國人一年吃40公斤,台灣人吃掉35公斤,聽起來不多,但世界平均值是20.5公斤,台灣人海鮮消費量是世界的1.7倍。
中研院研究員:「預估到2048年會抓不到,(科學家預估)未來的海洋生態系大概只剩下浮游生物、水母還有毛毛蟲。」
從台灣危機放眼國際,過漁、生態汙染跟棲地破壞種種人禍引發骨牌效應,恐怕全球野生魚種到2048年就會被趕盡殺絕,再不搶救海洋,年年有魚恐成奢求。(整理:實習編輯辛軍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