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38歲女罹鼻咽癌2次放療顱底骨壞死 微創手術搶救重獲新生

記者陳佳鈴/台中報導

放射性骨壞死是指在放射線治療後,骨組織因輻射影響出現壞死性變化,並伴隨感染、發炎、潰瘍及出血等現象。(圖/翻攝畫面)

▲放射性骨壞死是指在放射線治療後,骨組織因輻射影響出現壞死性變化,並伴隨感染、發炎、潰瘍及出血等現象。(圖/翻攝畫面)

彰化38歲李姓小姐為鼻咽癌患者,復發後歷經兩次放射線治療。一年後,她出現頭痛與四肢麻木無力的症狀,經醫院檢查發現為顱底放射性骨壞死,並伴隨高位頸椎脫位壓迫腦幹。李小姐在臺中榮總接受經鼻內視鏡微創手術清除病灶與高位頸椎手術,並接受語言復健治療,目前已重返職場工作。

鼻咽癌是一種常見的頭頸部腫瘤,主要治療方式是放射線治療。儘管放射線治療效果顯著,但也可能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其中之一就是放射性骨壞死。放射性骨壞死是指在放射線治療後,骨組織因輻射影響出現壞死性變化,並伴隨感染、發炎、潰瘍及出血等現象。此症狀最常見於顱底、頸椎與下頜骨,若發炎延伸至腦部或高位頸椎脫位壓迫腦幹,將會危及生命。

臺中榮總統計過去經驗,治療鼻咽癌放射性骨壞死的病患已達五十例,並於國際學會發表研究成果。整體顱底放射性骨壞死的發生率約為2%,通常在放射線治療後3個月至10年內出現,平均時間約為2年,亦有超過10年的病例報告。

李小姐(左二)在臺中榮總接受經鼻內視鏡微創手術清除病灶與高位頸椎手術,並接受語言復健治療,目前已重返職場工作。(圖/翻攝畫面)

▲李小姐(左二)在臺中榮總接受經鼻內視鏡微創手術清除病灶與高位頸椎手術,並接受語言復健治療,目前已重返職場工作。(圖/翻攝畫面)

放射性骨壞死的治療方法主要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當保守治療無效或併發症嚴重時,需要進行手術治療。鼻咽部位於頭顱正中,經鼻內視鏡微創手術可以清楚揭示病灶並進行移除,必要時還可進行局部皮瓣移植。臺中榮總鼻咽癌團隊通過多專科合併治療,五年存活率達到8成以上。

臺中榮總的鼻咽癌治療團隊建議,有鼻咽癌病史並接受過放射線治療的患者,即使多年後,仍應定期進行鼻咽內視鏡檢查,以確認有無相關併發症或復發。這些併發症包括鼻及鼻竇炎、中耳炎、聽力減退、蛀牙等。此外,隨著治療時間的拉長,患者還可能出現嗆食、頸部僵硬、神經病變或頸動脈狹窄等問題。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蕊米打電玩】跟著蕊米一起打鬼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