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立芸/專題報導
▲林訓仕長年鑽研小麥育種,盼望有朝一日台灣小麥能被看見。(圖/記者何世得攝影)
「如果是接近白麥的品種的話,可能是台中35號跟36號,35號它的種子會比36號還要來大一些…。」外行人看起來「都長一樣」的小麥種子,在台中區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林訓仕眼中,像是不同的寶石,有著各自閃耀的光芒。尤其是台中35號和台中36號,都是他費盡心力育成,更加彌足珍貴。
很多人不知道,台灣有種植小麥。扣除離島金門,台灣本島主要栽培地區包括台中大雅、彰化大城、台南學甲和雲林麥寮。「我自己的目標,是希望能夠做到讓大家知道,其實台灣也可以生產蠻不錯的小麥品種。」然而,想說服農民種植小麥,得下不少苦功。不同於水稻,小麥採收後必須加工製成麵粉,必定要有後端願意收購的業者,農民才有栽種意願。此外,極端氣候的威脅日漸加劇,一年只能收成一次的小麥,有沒有辦法挺過來?這也讓農民十分憂心。
林訓仕從民國99年投入小麥研究,發現近10年來,有3年的春雨提早報到,從原本的4月提前到2月、3月。「春雨發生來得早的話,其實它會影響到小麥收成的時候,種子碰到連續降雨,會穗上發芽。一旦穗上發芽的小麥,其實沒有辦法作為一般磨粉的用途,就會讓它的經濟價值下降。」
至今仍是台灣鑽研小麥品種唯一人選的林訓仕,3年前就投入新品種的研發。他希望能夠育成在連續5天強降雨的氣候條件下,都不會啟動穗上發芽機制的「堅強小麥」。同時,也投入「早熟小麥」的研究,假設成熟期能夠提早,就能降低種植小麥時遇上春雨的機率。林訓仕評估,至少還要5年才有機會成功育成,但極端氣候的應變必須加快腳步,他得每天跟時間賽跑。
▲小麥育種時間平均12年,每個品種都是十年磨一劍的心血結晶。(圖/記者何世得攝影)
研發一個新品種小麥有多辛苦?可以參考林訓仕在民國99年規劃育種的經驗。「在那一兩年內,從國外引進了1200個品種,第一年就在田裡總共種了800個品種。這800個品種種下去,有可能200~300個會在同一天成熟。」不少人可能覺得他瘋了,但林訓仕只是想要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最適合台灣氣候條件的品種,因為後續要做的工作還很多。
適合台灣氣候條件生長的小麥種子,只過了第一個關卡,接下來還要考量品質、抗病蟲害、耐逆境、早熟等因素一一汰除,再進行加工應用測試。「比如說,100公克的小麥,它可以磨出幾十公克的麵粉,如果說它的出粉率很差,這個品種也就會剔除。比如說,我們要去做麵條,不同的小麥它磨出來的粉、做出來麵條的口感,它的測試都是需要一連串實驗來進行。」
除了加緊研發腳步,林訓仕也經常到田裡跟農友搏感情,鼓勵他們種植小麥。「小麥種植時間從10月到3月左右,大部分的田區農友都會接著做一期稻作,就是水旱輪作的情況。對土壤有甚麼好處?因為田裡的雜草有分旱田雜草和水田雜草,水旱輪作的話,其實是可以抑制田裡比較容易出現的雜草。」此外,小麥種植的用水,只有水稻的4分之1到3分之1左右,田區稍微濕潤就可以播種,後續不用再額外灌水。又因為小麥種植時間是冬季,病蟲害較少,可以不使用農藥。林訓仕認為,農友種植小麥不但經濟實惠,又能創造土壤的正向循環,可謂好處多多。
林訓仕至今仍是「台中選2號」、「台中35號」及「台中36號」等「金色三麥」的唯一守護者和倡導者,同時還得耐得住寂寞、全力研發「堅強小麥」、「早熟小麥」,以因應氣候變遷。即使一個小麥新品種的育成,平均需要花上12年的時間,期待台灣麥香遠播的他,仍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