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賴俊佑報導
▲身心醫曾遇到一名國中老師在診間淚訴對學校失望、想放棄教職。(圖/翻攝自 Pixabay)
台中某國小今年3月發生師生肢體衝突,老師遭小六生用樂樂球棒攻擊,老師事後報警處理,雖然6月老師與家長達成和解,但7月家長又申請「教師不當管教」校事調查,引起各界關注;衛福部桃園醫院精神部主任王紹丞醫師表示,門診曾診治多位老師,十分驚訝現在老師承擔的責任與壓力之龐大,實在是常人難以想像。
王紹丞醫師回憶,曾遇到一名國中老師在診間中無助地聲淚俱下,詳細講述因學生不遵守課室規則、不認真上課,甚至對他進行恐嚇和攻擊的經歷。這些行為讓他感到極度的恐懼和焦慮,而且學校的處置也讓他失望,做惡夢、情緒失控還有緊張到心神不寧的身心症狀接連浮現,他甚至認真思考要放棄自己的教師生涯。
王紹丞醫師進一步說明,當人們經歷或目擊遭遇死亡、重傷或性暴力等創傷事件時,可能會出現如不自主反覆回想創傷、睡眠問題、過度警覺、易怒、迴避特定人物和場景、以及持續感到恐懼、憤怒或罪惡感等創傷反應,此時稱為急性壓力反應,然而,若這些困擾持續超過1個月,則可能發展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在這件令人遺憾的事情中,雖然老師承擔了莫大的壓力,然而事件總有多種面向。在當前教育現場的複雜背景下,親師生間的理解、關係和行為調整格外困難。如果我們不能有效地將注意力重新聚焦於家庭、教育和兒童成長,相似的問題可能會不斷重演。
台灣近來每年只有12-13萬人出生,未來各行各業都會面臨缺工危機。口頭講不體罰、要正向教養、把責任歸給老師很簡單,但究竟這整個社會家庭願意投注多少資源做這件事情,包括父母超時工作,孩子缺乏父母陪伴而導致的童年教養品質不佳。王紹丞醫師很遺憾的表示,這應該不會是師生衝突的最後一次,但如果每次衝突都反映出系統性的挑戰和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讓更多的人願意關注這個議題,那也許我們遲早能找到終止這種事情的方法。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保護被害人隱私,避免二度傷害
拒絕家庭暴力,請撥打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