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不只吃紅肉!大腸癌年輕化 「愛做1事」大增罹癌風險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腎臟科醫師王介立提到,除了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改變,年輕人罹大腸癌機率越來越高,而且通常以出血、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出現,容易被誤判。(圖/pixabay)

▲腎臟科醫師王介立提到,除了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改變,年輕人罹大腸癌機率越來越高,而且通常以出血、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出現,容易被誤判。(圖/pixabay)

大腸癌是國人最好發的癌症,全球大腸癌發生年齡更是逐年下降。腎臟科醫師王介立指出,飲食及生活型態改變、肥胖及久坐盛行、腸道菌相失衡、遺傳因素、診斷盲區且困難,都可能是大腸癌年輕化原因,其中久坐更被認為與早發型大腸癌的增加有關,且年輕患者往往在左側結腸出現腫瘤,常以出血、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呈現,容易被誤判是良性問題。

王介立在臉書粉專表示,2022年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一篇綜論文章分析大腸癌年輕化原因,首先是「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轉變」,受到西方化飲食影響,高紅肉、高加工食品、精緻糖類與含糖飲料的攝取量增加,而全穀物及富含植物性纖維的食物比例下降,可能干擾腸道菌相,導致慢性發炎及促進腫瘤生長的環境。

再來是「肥胖、久坐盛行」,年輕人肥胖率和久坐行為提升,被認為與早發型大腸癌的增加有關,其中肥胖可能透過代謝、荷爾蒙和腸道菌相的改變,提高罹癌風險;還有「腸道菌相失衡」,飲食改變腸道菌相的組成,導致有害菌增加、有益菌減少,使結直腸黏膜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

而「遺傳與家族史」也要注意,年輕患者中具遺傳性大腸癌症候群的比例較年長患者高。即便如此,家族史並非所有早發病例的主因,仍有許多是無明確家族史的年輕病例;此外「篩檢和診斷易有盲區」,傳統上,大腸癌篩檢建議在50歲後開始,許多年輕患者因症狀不明顯或延誤就醫,通常也沒有固定家庭醫師、保險與篩檢資源,常在較晚期才被診斷出來。

最後是「臨床特徵與診斷困難」,年輕患者往往在左側結腸出現腫瘤,尤其是直腸,常以出血、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呈現,容易被誤判為良性問題而延誤診斷,例如痔瘡、腸躁症。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直播中LIVE】【20241217】彩券開獎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