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程正邦報導
▲冬天許多人會有皮膚癢的問題。(示意圖)
冬天氣溫下降使血管緊縮,導致皮膚含水量減少,同時汗腺分泌減少,空氣濕度降低和寒風的影響加速了水分流失,造成肌膚保濕度不足。當皮膚表面乾燥加劇,容易引發刺癢甚至乾裂的不適感,進一步發展為皮膚炎或濕疹。根據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觀察,今年因皮膚乾癢前來就診的患者比往年增加約35%至40%;溫差過大不僅長者受影響,20多歲的年輕患者也明顯增加。
趙昭明在接受《TVBS》訪問時指出,冬季常見的皮膚乾癢問題,其實是「缺脂性皮膚炎」或「冬季濕疹」。這是因為皮膚保護膜在溫差大的環境中受損,角質層水分流失,加上許多人冬天水分攝取不足,最終導致皮膚乾燥、搔癢。此類皮膚炎好發於四肢,部分患者的小腿甚至會出現龜裂與脫屑。
▲皮膚科醫師趙昭明常分享醫學知識。(資料照)
趙昭明指出,生活習慣也是乾癢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天冷時使用暖氣或暖爐,會加速水分蒸發,因此他建議使用暖爐的民眾加強保濕,尤其是靠近暖爐的部位,可選擇油性乳液。此外,在室內擺放一盆水或使用加濕器,維持室內濕度在50%至60%之間,也有助於改善環境乾燥問題。
洗澡時的水溫與時間也與皮膚健康息息相關。趙昭明建議,洗澡水溫應控制在40度左右,避免過熱或長時間浸泡;不要使用鹼性沐浴乳或肥皂,以免破壞皮膚的弱酸性保護層;洗澡後應立即擦乳液,幫助鎖住水分。若皮膚在保養後仍出現乾癢、脫屑,甚至夜間癢到影響睡眠,建議及早至皮膚科就診,透過藥物或藥膏治療緩解症狀。他強調,皮膚健康需要持續保養,及時處理才能有效避免問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