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不愛上臉書「放閃」的英國人──別再比了,簡單的生活吧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圖/攝影者Pedro Szekely, Flickr CC License

文/阿彬/讀者投書(換日線Crossing)

在台灣這個競爭味濃厚的社群,無論怎麼提醒自己不要有跟人的比較之心,不知怎麼地,總還是不免落入了較勁、攀比的局中。

從日常生活中的化妝打扮到衣食住行:最近吃了什麼豪華大餐、住了頂級的旅館、又去了哪個國家......看著 Facebook 上很多美其名的「經驗分享」,實質上卻是放閃文或炫耀文滿天飛到恨不得把一幫友人都給封鎖。自己六七年前那個跟朋友分享生活經驗的初衷,無形中也產生了質變。

於是,來到英國後,我決心除了跟朋友們聚會的愉快時光、喝到極為美味的啤酒一定得推薦、特別的食譜以及烹調法、特殊回憶的 party 等,打死我也不在網上 Po 任何關於餐廳食物的擺設了。

而在這裡,我也強烈感受到,英國人真的遠遠不及台灣,如此熱衷地用社群媒體互相在網上「分享」(或炫耀)自己的生活。

那麼,不談食物、說去哪裡玩、住什麼旅館,在「大多數」我所遇到的那 70% 英國人,聚會中的話題難道就只圍繞著天氣打轉嗎?

先說說我對英國人的普遍印象:他們的個人性格強烈,說穿了也是較以自我為中心,比起其他民族,更不願做出違背自己心願的那套,所以他們獨立思考與批判意識也較為顯著。相形於美國人的天真,卻又多一份城府與固執,或是更忠於自我的個體意識形態。比如在將近 20% 素食人口的英國,也包含只吃海鮮,不吃肉的一群。不吃肉的理由千百種,其中因為宗教因素卻是少見:喜歡動物,所以不吃他們;愛護地球、環境保護意識濃厚,所以不吃肉。不搭飛機去旅遊,因為排氣量對地球造成汙染,所以非必要、非工作需要盡量少搭。他們因為自己的理念與想法,不輕易對社會上的常規妥協的性格強烈。

例如,有一天市中心因為某種人道訴求的集會,將主要道路堵死,一分鐘的腳程,卻在車上塞了半小時,心裡忿忿不平,覺得這種行為,要是在台灣,早就激起一片撻伐的民怨。見了朋友們後,便忍不住抱怨起:「這種抗議示威的遊行,擋了市中心的主要道路,造成大家上下班的不便與塞車。難道只有抗議的人需要被關注,別人就沒有用路權嗎?」

沒想到卻引發一陣論戰,內容大致如下:「示威就是要給人家知道,如果沒造成大事件,讓大家不方便,就沒有人會注意到示威的內容,那示威有什麼意義?」、「民主社會中少數的聲音要被聽到,就是要得忍受一時的不便,哪天換自己要上街,別人也會用同樣的心情來包容…」隨口發問,朋友間你來我往近一個小時。閒聊常常從一這些生活中的小事件,引出一大串發人深省的嚴肅討論。說英國人嚴肅,喝了酒卻很瘋狂,而聊天往往鑽入哲學的漩渦裡,再以大醉一場的嬉笑怒罵收尾。

多數的英國人很少用名牌、奢侈品來彰顯自己的社會地位。反過來說,英國有蠻清楚的社會階級,例如工人、中產階級。而「階級流動」的相對僵化下,多數人會延續自己原生家庭,比較少藉由讀書使自己擺脫原生家庭社會位階的概念。但至少我周邊的朋友們,絕大多數都不以職業來區分朋友。來自不同階級,大家都可以因為興趣(音樂、足球)而愉悅的相處,不因工作的內容而有不一樣的對待。相較於品牌,他們更重視買到物品的實用、與功能性。很少看朋友花錢買名牌包包,他們穿著平價品牌的衣服,他們也可以花兩百磅(約一萬台幣)買一雙冬天用的保暖靴。

我周遭的英國人,生活側重的點和台灣很不同,在這裡的生活可以很簡單。他們習慣午餐以一個簡單的三明治,5 分鐘打發;偶爾上上餐館吃頓好的。平日玩玩音樂,看足球,參加自己感興趣的聚會;假日到自己的 allotment(租來的小菜園)種種蔬果,以及各式各樣的活動、音樂節、藝術季。不會像多數華人,生活直圍繞著「民以食為天」的主題打轉,嘴巴還在吃,就想著下一餐;與親朋好友的聚會,也都以吃什麼為前題。我曾參加一個以本地人為主的森巴打擊樂團,團裡有木匠、家庭主婦、博士生、醫生、無業領社會救濟者、大學行政人員、銀行行員、建築工人、慈善團體的志工等等。每當周二晚團練畢,大家會到附近酒吧小聚,假日偶爾到街頭演出,玩得很瘋、笑得很開,從不問對方收入,直到一年後,我才勉強拼湊出彼此的工作內容。話雖如此,但我卻熟知每個人愛喝的酒、他們的興趣、他們會在意的點以及他們所選擇的生活形式與態度

因為多變的天氣,一出太陽就讓人想到草皮上坐坐。常常在街上看到整群的男性結伴出遊,從年輕的族群到年紀長的,朋友間的嘻笑怒罵,友情與喜悅溢於言表。他們或許喝酒、或許曬太陽,天南地北的聊天是主要的活動,不需要靠大餐以及吃的結合,幾杯啤酒、洋芋片,四、五個小時常常就這麼不知不覺的晃過。在台灣,一群男性的聚集,除了一群群少年仔,很少不攜家帶眷的。

重視家庭的華人,往往把他人的眼光、家人的需求擺在第一順位,自己卻放在一個渺小到拿放大鏡都很難找到的位置。人如果沒有了自我,一直催眠自己是個付出者、奉獻者、犧牲者,活著的累、比較的累、在意別人眼光的累,常常都是複雜化我們生活的元素。

讓自己的生活簡單點吧,不是丟開自己的角色,而是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做一些自己開心的事,盡量讓自己快活些!

   關聯閱讀

沒有「狼性」的德國人,生活卻是平衡富足的

幸福,其實真的不貴!──從氣候變遷到消費習慣,一個旅歐台灣人的反思

平均月薪230K,工作21小時就可買iPhone──全球最富城市蘇黎世,卻堅持低調不豪奢

   關於作者

阿彬

喜歡關於「傳統」的一切討論。「傳統,是不斷的變遷」,要延續傳統,所以得不斷改變以投當代所好;認為事情沒有所謂對與錯的二元立場,只因不同人格與特質,而有不一樣的選擇罷。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畢,赴英國雪菲爾大學音樂系民族音樂學博士班就讀。在英國六年間,以田調為名,常拿著二胡,從流行、爵士、藍調乃至英國民歌,到處跑 Bar 跟人 Jam 音樂,大行飲酒作樂之道,也曾數度將台灣的傳統北管鑼鼓與戲曲合奏搬上音樂會舞台。

喜歡觀察不同民族的多元樣貌,去年一整年與英籍男友開小差,從英國飛拉斯維加斯,開車行經黃石公園與中西部地區一路北上溫哥華,飛往中國幾個城市、台灣,返溫哥華沿西海岸到優勝美地驅車南下拉斯維加斯,再飛回英國,經歷了不同風土民情、中西文化差異與各式文化的交融,因此有了書寫遊記之感。

 

執行編輯:郭姿辰
核稿編輯:張翔一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換日線Crossing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