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杏珠/遠見雜誌
2025年元月20日,美國總統川普強勢回歸,拉高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更加深人們的焦慮與不安,全球正迎來「心理療癒」意識覺醒的「心經濟」時代,預估2025年市場規模將逼近136兆元新台幣,台灣也迎來一波「心商機」。
為何現代人壓力不斷擴大,「快樂」幾乎成為奢侈品?榮格分析師暨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坦言,「這是焦慮的年代,每個人都有多重角色,從幼童、青少年、中壯族群到老人各有各的挫折感來源。」
▲「心經濟」時代來臨,預估2025年市場規模將逼近新台幣136兆元,台灣也迎來一波「心商機」。(圖/遠見雜誌提供)
其中,又以年輕世代更為忐忑不安。當他們在社群媒體,看到各種體驗的照片及短影音時,很容易產生自我懷疑,「為何她這麼漂亮,我卻很醜?IG上大家都活得好精采,我怎麼這麼糟糕!」刻意染金髮的34歲陳麗瑩不假思索說:「我有很深的容貌焦慮。」
網路也改變青壯世代的生活,攪亂了現代人的內心世界,豈料「地緣政治」竟成最新壓力源,這也顯現在《遠見雜誌》的調查中,有83.3%的受訪者一週內有焦慮不安、壓力大、鬱悶等負面情緒;有近53%自評壓力大(7分至滿分10分)。
▲全球療癒商機10年翻倍,2028超過166兆元。(圖/遠見雜誌提供)
療癒商機大成長,形式愈趨多元
在新舊壓力的雙重爆擊下,「身心健康」「身心靈」「療癒」「紓壓」等成為熱門關鍵字,相對應商品也大量出籠。東南亞最大「吃喝玩樂預訂」線上平台FunNow的大數據顯示,纾壓、療癒相關產品已超越過去一枝獨秀的美食,成為爆款。
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詹文男分析,我們處在快速變遷及高度緊張社會,如何紓壓以免影響身心,成為現代人必修功課。基於壓力源不同,偏好的方式各異,遂出現多元商品,如追劇、看電影、吃美食、聽音樂、運動、按摩、瑜伽、頌缽、繪畫、芳香療法、公仔、絨毛玩具、精油、貼紙、水晶、能量卡牌等。
除「向外求」的服務與商品外,近幾年「向內求」的風氣也愈來愈興盛。197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卡巴金(Jon Kabat-Zinn)結合東方禪修與西方科學所創設的「正念減壓」,就是系統化的訓練課程,接觸的人不斷上升,連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ChatGPT創辦人奧特曼都在練習。
這十年來,找台灣正念工坊授課的企業、學校、政府機關不勝枚舉。2015年廣達率先合作至今;2016年台積電也邀請授課,從四小時到一天、兩天不等;聯發科、鴻海等大廠也紛紛跟進。
根據全球健康研究所(GWI)《2024球健康經濟監測報告》顯示,包括正念冥想、諮商等的心理健康相關產品與服務,預估從2023到2028年將以12.2%的年均成長率增加。
年輕人花錢買療癒課程不手軟
東方線上也觀察到,以「自我」為中心的年輕人更渴望了解自己,「他們的心理諮商觀念很普及,是最在乎身心健康的世代,樂於接受療癒商品與服務,」行銷總監施惠民分析。
「自我察覺」「自我探索」已成含八年級生以降最強勁的需求,如塔羅牌、西洋占星、人類圖、生命靈數、MBTI(性格分類法)等。
2014年剛出社會的吳筱惠(化名)月薪2萬2000元,當時的她很迷惘,不知道該找什麼工作?每月花4000元算塔羅牌,九年來花了近10萬元、算了100多次。今年32歲的她從未心疼過,「至少我有被療癒到,找到生活的動力。」
療癒書籍也大放異彩。博客來2024年十大熱銷榜單,瑞典心靈書籍《我可能錯了》躍升冠軍,前五名有四本與心理勵志相關;誠品2024年前十大暢銷書,心理勵志類連續入榜五年以上、近三年成長逾10%。誠品進一步分析,全球大環境的不確定性、社群媒體蓬勃發展激發出「對比」心理,促使讀者透過閱讀尋求撫慰與穩定的力量,愈來愈多人開始重視情緒抒發與心理健康。
根據《2024全球健康經濟監測報告》的數據顯示,療癒產業從2019年約99.6兆台幣穩步成長,2023年刷新紀錄為約117兆台幣。預計2025年將擴大逼近136兆台幣,顯示全球療癒產業的強勁增長動能。
台灣雖無相關數據,但從205億元的按摩市場即可看出「心」經濟的實力。當AI迅速崛起,更加深人們的焦慮與不安,《遠見》的調查顯示,高達81.5%的受訪者願意花錢紓壓,堪稱「變現力」最強產業之一,這將促使台灣的療癒市場蓬勃發展,跟著世界一起航向「心」藍海。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