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川普再遇習近平!中國經濟水逆 「擴大內需2025」救得了?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邱莉燕/遠見雜誌

川普重返白宮,為全球經貿局勢投入震撼彈!「中國經濟弊病嚴重,但並非不治之症!」《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夫點出他的觀察。「擴大內需2025」究竟能為中國帶動多少消費力?真的能讓經濟形勢趨於好轉?  

中國經濟崩潰論,每隔幾年就會出現,近年尤其甚囂塵上。通縮、爛尾樓、外資出走、奶茶店倒閉20萬家,步上日本失落30年後塵等負面訊息,暗指大陸在經濟成長、消費力、就業等,都只能緩慢挪動,失去往日闊步前進的勁頭。 

但若從數據上看,中國大陸經濟似乎也沒那麼糟糕。 

在寒冬裡,「 冰雪經濟」被設計成中國擴大內需的一把火,以刺激民眾消費力。(圖/遠見雜誌提供)

▲在寒冬裡,「 冰雪經濟」被設計成中國擴大內需的一把火,以刺激民眾消費力。(圖/遠見雜誌提供)

病灶並非無法治癒但嚴重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2024年GDP成長率5%,順利達到年初設定的目標,不僅總體經濟仍然在成長,數字比起美國在2024年前三季的2.8%、英國0.64%、德國-0.1%等也「來得漂亮」。 

至於陸企出海,2024年1~11月的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達9152億人民幣(約新台幣4.1兆元),創下成長率12.4%的歷史新高。陸企拓展全球版圖的腳步積極,年內就有多達50多家前進那斯達克掛牌。 

到底中國大陸經濟現況是「很差」,還是如數據顯示的「還好」,只是類似占星學所講的「遇到水星逆行」?答案或許能在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夫(Martin Wolf)一篇〈中國經濟弊病嚴重,但並非不治之症〉的評論找到部分線索。 

針砭時事觀點犀利的馬丁.沃夫,於2000年因「對財經新聞的貢獻」被授予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BE),也曾連續十餘年受邀至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擔任對話嘉賓,並與中國社科院等智庫互動交流,對中國大陸不陌生,分析也不算抱持偏見。 

「中國需要變成日本嗎?不需要。它會變成日本嗎?有可能。」文章一開頭,便以當下中國大陸的經濟窘境,與「失落30年的日本」相比,並指出,中國大陸若拖得愈久去解決自身病症,愈有可能病入膏肓,尤其會面臨到經濟成長放緩和持續通縮的壓力。「中國的病症並非無法治癒,但它的確是嚴重的。」 

那麼,中國經濟的病灶在哪裡?馬丁.沃夫認為,大陸的居民儲蓄率過高,且民間財富過度集中於房地產。房地產泡沫做為解決儲蓄過剩的「方法」,有一個巨大的缺陷——當房價下跌、泡沫破裂後,會遺留下資產價格下跌、無法償還的債務、金融損害和不滿的民眾,進一步形成「內需疲弱——投資削弱——加劇儲蓄過剩」的惡性循環。一旦沒有強力政策扭轉,將引發深度經濟衰退。 

這番觀點還比較有創見的,是提出中國大陸在過去40年太大幅集中在「供給側」的製造業,而忽略了服務業、也就是社會消費力的「需求側」。馬丁.沃夫端出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的名言:「消費是所有生產的唯一目的和最終目標。」並提出建議,「習近平(中國國家主席)需要接受這一真理。」 

這與黑石集團(Blackstone)旗下、上善資本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夏春的觀察不謀而合:「中國太注重生產了,中國製造變得十分『偉大』,放眼全球都充滿競爭力,但都沒有把投資心力,放在促進內需消費上。」 

證諸消費、投資、貿易GDP三大組成,其中占大陸GDP比重最重者向來是消費部門,但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4年1到11月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成長率,除了農曆春節外,均未超過5%,也沒有恢復到新冠疫情前的水準(表);其中,餐飲收入更是年度銳減近22%。 

「中國需要提高消費率,」但馬丁.沃夫擔心這一現實對北京的領導層構成了挑戰,官方似乎認為投資和生產是美德,而消費和收入再分配則顯得「輕浮」。 

連串反商行動拖累內需

不知是否聽到了英國金融大師的呼籲,中共中央政治局自2024年9月26日底起,實施一連串包含房地產融資、降低房貸利率、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推動《民營經濟促進法》等刺激政策,被譽為史詩級救市,也被西方媒體解讀為「從打房到打臉」的政策髮夾彎。 

一位經濟學家不禁感概,大規模刺激政策,早在2023年房地產爆雷、通縮陰霾初現之際就該施行,而且,「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之前不該過度反商、壓抑那些能促進消費的行業,」譬如打擊補教業、整肅遊戲業和演藝圈,還對多家互聯網公司發動一連串的監管行動:「這些行業,其實都是民眾容易花大錢的地方。」 

新政有沒有真正去除病灶?可以觀察2024年12月中旬舉行,為2025一整年經濟政策定調、最關鍵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習近平出席發表重要講話時,有沒有哪些針對擴大內需的舉措? 

果然,該會議指出當前經濟運行的困難和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會議中也確定2025年要抓好的第一項重點任務,便是「大力提振消費」。 

若說2025年的大陸,會是什麼樣的一年?擴大內需很可能成為貫穿全年、從上至下全力推進的關鍵戰線。無論是政府決策或企業的市場布局,乃至民眾的日常消費選擇,都將圍繞這一核心。 

「擴大內需2025」勢必成為領航燈塔,官方就連具體舉措和重點領域也定好了:一是向中低收入群少收一些稅,二是提高退休人員和城鄉居民養老金,這些人變有錢了就能多消費。 

2024中國消費成長圖表。(圖/遠見雜誌提供)

▲2024中國消費成長圖表。(圖/遠見雜誌提供)

「兩新」「兩重」注入新動能

還有接地氣的「兩新」政策,第一個「新」,是鼓勵老百姓拿家中的舊汽車、舊家電、舊家具,去換成新的電動車、智慧家電等;第二個「新」,是鼓勵企業及單位拿老舊機器、電梯、供暖設備等去換成新的。政府一律提供補貼,商家也有優惠。 

經過「兩新」汰舊換新之後,政策的設想,是民眾的生活品質能因此有所提升,相關製造企業也有了生意,便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為經濟注入動力。 

另一個比較特別的,是以興建民生工程來帶動內需和就業的「兩重」政策。第一個「重」,代表重大基礎建設項目,如高鐵延伸支線,能促進人員和資源流動;再如海上風電場大興土木,既可提供綠能,又能催生產業鏈上下游創造營收和工作崗位。 

第二個「重」則代表重點工程,像是城市防洪排澇工程,既關係到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也帶動營造業蓬勃發展。 

計畫大力發展內需經濟,可以預見的是,中國大陸將在某些「有趣」的領域下功夫。 

首先,是文化旅遊業,可能的場景是人們漫步古巷,感受千年文化底蘊;或是奔赴自然景區,領略鬼斧神工,一路吃喝玩樂、買紀念品,消費水漲船高。 

其次,是特殊的「首發經濟」,各大品牌把最新產品、技術、服務率先展示,追新一族或將蜂擁而至,圍著新品探究嘗試,人氣滿滿訂單不斷,周邊酒店、餐廳跟著火爆。 

而在寒冬裡,「冰雪經濟」也被設計成內需消費的一把火。滑雪場變遊樂園,大人小孩馳騁雪道,累了吃碗熱湯麵、小火鍋,逛逛冰雪嘉年華,添購冰雪小玩意。雪具租賃、餐飲住宿、旅遊紀念品等都有得賺,冬季消費熱度直線飆升。 

另外,銀髮經濟也不容小覷,近三億人口、65歲以上的中國銀髮族,可是「隱藏版消費大軍」。打造舒適養老社區,配套老年大學、康復中心、特色餐廳等,子女樂意掏錢,一連串消費鏈被「激活」。 

確實,中國經濟棘手弊病眾多,財富縮水侵蝕民眾購買力,使得日常消費市場陰霾重重;產業受到關稅壁壘、美國制裁及他國反傾銷反補貼,致使外資卻步、大廠裁員艱苦求生;再加上地方政府債務規模龐大,給中央財政帶來巨大壓力。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經濟根基尚在,人口基數高達14億,內需市場規模世界第一,並擁有全球最齊全的製造業產業鏈,在國際標準的158個產業中,有251家攻占了世界十強企業。再者,北京也不斷調整政策,通過一系列刺激方案提振經濟。 

接下來便是觀察「擴大內需2025」帶動的消費力夠不夠多?夠不夠填補之前政策留下的虧損缺口、讓經濟形勢好轉了?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外稿
#川普2.0時代正式展開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李彥秀美豪宅連環爆!高嘉瑜再出面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