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數位原生代」青少年 網路成癮易憂鬱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根據最新一期大家健康雜誌刊載新知內容,一篇發表於《青少年與青春期期刊》的研究指出,青少年因學業倦怠而過度上網者,易導致憂鬱情緒的發生。該研究對象為三千多名芬蘭學生,包括12至14歲以及16至18歲的青少年,也是在行動裝置和社群媒體下長大的第一代,所謂的「數位原生代」,針對其過度上網、學校投入、學業倦怠與憂鬱症狀之間的關聯性進行分析。

研究:「數位原生代」青少年 網路成癮易憂鬱

上網示意圖。(圖/三立新聞網)

研究結果顯示,13至15歲的青少年屬於過度上網和學業倦怠問題最關鍵的階段,當對學校失去興趣或不在乎時,便容易青少年對網路產生過度使用與依賴。女生在青少年後期出現的憂鬱症狀和學業倦怠的比例高於男生,但男生過度使用網路的狀況較女生嚴重。

桃園市立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陳質采表示,根據統計顯示,各國青少年網路成癮的盛行率為6%至17%,青少年可能因情緒或心理問題,依賴網路尋求網路支援,也可能因過度使用網路而引起情緒問題。青少年過度使用網路時,可能引發憂鬱情緒,青少年一到學校可能會出現胸悶、拉肚子或呼吸困難等生理不適症狀,情緒也會變得較為易怒與不耐煩。

陳質采指出,當孩子出現延緩繳交作業、不想上學、成績下降等行為時,父母與師長要多加注意孩子的情緒問題,及是否對學業產生倦怠。

陳質采建議,父母與老師要理解孩子會因為想要娛樂而逃避學業,站在孩子的立場同理他們,若只是一味的指責或批評孩子的學業表現,並無法改善孩子不想上學的情況。以關懷與同理取代責備,可以試著帶孩子離開有網路的環境,協助青少年重回校園或改善對學業的倦怠感。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過度網路使用,嚴重則易導致網路成癮。成癮的指標現象之一就是失去角色功能,學生若失去角色功能代表無法學習,包含無法正常上課與參與學校作息。為避免青少年因學業倦怠造成過度上網而導致憂鬱情緒,應積極從鼓勵青少年參與學校與建立學習動機著手。

鼓勵的方式可以結合助人的概念,例如跑操場一圈就捐一元的公益運動,或給予實質的增強,如跳繩十分鐘,就能打電動十分鐘,甚至在數位使用的時間上做自我管理,例如真實記錄使用時間,發現自己的上網時間過長,而執行其他活動或學業學習的時間過短。

葉雅馨表示,女性憂鬱傾向高於男性,是其他研究共同有的現象。青少年階段因賀爾蒙改變,對女性造成的不適與影響大於男性。女性與同儕面對面的交談較多,較容易分享壓力與情緒,而男性因受傳統性別角色影響,較女性擅長於汽車、機器或電玩,所以男性網路成癮較女性嚴重。

既然稱該世代的青少年為「數位原生代」,他們使用行動裝置或社群的確無可避免,且有許多學習與愉快的社交經驗都來自於數位科技。因此父母的重點並非排斥數位科技,只要看到孩子上網或打電玩就大聲斥喝,或立刻有憤怒情緒,應該要和青少年找到適度的、可接受的或有助益的使用方法。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