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服貿論壇】傷痕累累的台灣,服貿是解藥嗎?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工廠-flickr-Pascal

Photo Credit:flickr/Pascal

【社論】作者:黃靖文、郭叡

台灣過往發展經濟的代價,換來破壞環境及戕害健康苦果。近年來自然災害不斷升級,肆虐各地的風災、水災不停歇,再加上仍持續不斷的人為開發,寶島環境日漸危殆。

而簽訂服貿,台灣政府宣稱我方開放64大項服務業,總體評估實質GDP會增加9700萬,附件《服務貿易特定承諾表》顯示,大部分項目皆可接受中國以「獨資」形式在台設立商業據點。

如此大量引進中資,勢必大幅帶動各產業的開發能量,對於自然資源需求更甚,舉凡海岸、森林、濕地,都是財團牟利的最棒商品。

著眼現今氣候及環境層面,難道沒有「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的疑慮嗎?

破碎台灣  未來的難題

隨著極端氣候事件一件接一件地發生,現階段有相當的證據指出人類是導致全球暖化的元兇,就以去年為例,世界自然災害數目已高達880件,自然災害發生的次數正在逐漸攀升,且伴隨著自然災害發生的就是經濟的鉅額損失,面對未知的明天,風險以及不確定性極高,且明天來得愈來愈快。

IPCC AR5的報告裡指出,未來天災只會越發強大,且全球氣溫將不斷提升。我國學者們也建言政府需提早做好調適極端氣候的準備,在氣候暖化回不去的情形下,台北遷都都是必然選項之一。

而我國的《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也提到,「台灣本身的地理特性,氣候變遷脆弱度與災害風險遠高於其他地區」。舉例來說,極地冰層融解,導致海平面上升,以台灣而言,其速度是過去50年的兩倍,現在搶奪「海景第一排」,未來極可能成為「災難第一線」。

所以台灣最重要的議題或許不是經濟,而是因應全球氣候變遷下的極端氣候常態化,並做出永續發展規劃。

氣候&經濟  服貿要不要?

我們簽訂的服貿協議並沒有考慮任何台灣在氣候變遷的議題上所做的努力,而近幾年各級政府也不斷地宣稱要節能減碳,並投注相當心力。但簽訂服貿乃至EFCA,打開自由貿易的大門時,「減緩氣候變遷」列入了貿易協定的考量內?而持續以自由貿易、用自然資源換取經濟利益,在面臨氣候變遷議題的嚴峻挑戰時,又有何助益?

德國知名的經濟議題觀察家弗里德黑姆.施瓦茨(Friedhelm Schwarz)之氣候經濟學一書提到:「一隻在中國的蝴蝶揮動翅膀,可能會引發加勒比海的一場颶風,氣候專家的這個認知可說是新經濟思想的開端。」不管從全球整體,還是從個別國家的角度來看,天氣幾乎掌握了所有企業、生產力、股市和人們的心理與行為模式。

而就前面所提及的經濟、環境、災害,總結起來,未來的全球經濟發展趨勢勢必是以溫室效應所致之災害、氣候變遷為大前提的氣候經濟,而非所謂經濟學教導的那麼單純。

那麼,再讓我們思考一下,政府極力鼓吹的服貿經濟效益,與它會帶來的衝擊、影響比起來,真的是台灣需要的嗎?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