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載著故事與歲月 你所不知道的台北城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北門。(圖/Ramble Taipei 漫步台北)

文/Ramble Taipei 漫步台北

自北門高架橋汽車引道拆除後,北門重現於台北街頭,不僅令人驚艷於古城門的質樸之美,更令人好奇台北城的身世,究竟台北城及周遭古蹟隱藏些什麼秘密呢?「Ramble Taipei 漫步台北」特別專訪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研究員黃俊達,帶我們一起探索北門及北門周遭。

  隱藏兩套風水系統的台北城

黃俊達表示,「牡丹社事件」讓清朝政府認知到日本政府覬覦台灣的野心,在衡量台灣的海防、治安、經濟以及物產因素後,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因而同意當時福建巡撫沈葆楨對於台北建府的請求,台北城成了清朝最後一座興建的城池。

台北城的範圍為何呢?大致是由現今中山南路(東門)、愛國西路(南門及小南門)、中華路(西門)以及忠孝西路(北門)所圍起的範圍。為什麼清朝政府會選擇在這個地方建立台北城呢?據了解,主要有三點考量,包括:土地面積,因為建城需有完整而寬廣的土地以供建設;平息艋舺與大稻埕兩地瑜亮情結之爭以及風水。也就是說,台北城除了是清朝最後一座興建完成的城池,也是一座看過風水的城池。

有趣的是,整個台北城的規劃隱藏著兩套風水系統,這兩套風水系統指的是陳星聚與劉璈兩套不同的風水觀。

時任台北知府的陳星聚,其風水觀是以恆常不動的北極星做為建城的基準點,並確認台北城的重要軸線,因而形成方形城池、城開四門、十字形街道以及重要軸向為南北向等建城腹案。

後來由台灣兵備道劉璈接手台北的建城工作,其認為台北城原來的方位有些問題,應以山勢的走向做為建城的參考,而陳星聚所規劃的台北城「後無祖山可憑,一路空虛,相書屬凶」,因此將台北城轉而13度角。黃俊達指出,這也是為什麼位居南北重要軸線的北門街(現今之博愛路)並不正對北門的原因。

黃俊達說,近來的研究推翻了原台北城正對北極星的說法,研究認為台北城是依著淡水河的走向來做規劃。

  小龍女「斷龍石」在北門重現

在台北城的五個城門中,至今仍保留原貌的是北門。北門又叫做「承恩門」,有著「承接皇恩、承受天恩」之意。當時清朝官員都是在北門外的淡水河邊上岸後,先至接官亭,再由北門入城,北門是清朝時期迎接中央要員的城門,同時也是靠海最近的城門,政治與戰略位置特殊,因此在建造時還有甕城的設計。

甕城源自於宋朝時期對於重要城門的設計,主要目的在避免敵軍進攻時,被立即攻破,因而會選擇在重要城門的城牆及城門外,再加一道城牆及城門。甕城可以說是重要城門的第一道防線,因此北門甕城的城門上原有塊「巖疆鎖鑰」四字的橫額,這塊橫額後來隨著日本人人拆除外廓,而流落成為總督官邸(今台北賓館)涼亭的礎石。二次大戰後移至新公園(今228公園)內陳列,直到1998年2月才重新移回北門前方空地。

北門的二樓還有「千斤閘道」裝置,其為一石造的溝槽,位於木門內部上方,在緊急時可安裝千斤閘來頂住木門,以抵擋敵人的攻擊。這個「千斤閘道」就像是金庸小說中小龍女古墓裡的「斷龍石」,在遇到強敵攻擊時可以放下自保,但不同的是小龍女的「斷龍石」放下後無法重啟,「千斤閘」則是用來強化木門,避免被攻破。

▲北門的千斤閘道。(圖/Ramble Taipei 漫步台北)

  台灣第一個工業園區──清代機器局

北門是一通往大稻埕的重要聯外道路,雖說當時有艋舺與大稻埕的瑜亮之爭,但事實上經濟重心已經在大稻埕,因此清朝將大稻埕南側規劃為火車站,並在火車站南側設立清代機器局。

清代機器局是清朝自強運動在台灣推展的成果之一。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基於台灣孤懸海外、軍事建設不足、調度緩慢以及培植近代化技術人才等原因,設立台北機器局,這是清代第一個不在中國大陸設立的機器局,黃俊達說,這也是台灣第一個工業園區。

清代機器局完工後,主要製作槍礮子彈及修理槍礮,但還無能力製造槍械,後來曾負責鑄錢機器,開始鑄造五錢、十錢及二十錢的錢幣,同時還兼管鐵路的維修及伐木局,已由最初的軍需工廠轉變為多功能的近代工廠。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後,改設為「台北兵器修理所」,負責台灣全島陸海軍兵器之修理及各種砲彈小銃丸並藥莢等製造。自1900年後,砲兵工場正式交接轉由鐵道部使用,

清代機器局的位置位於目前鐵路局的宿舍處,當初在開發北門捷運站時曾挖出部分遺物,目前陳列在北門捷運地下街,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仍被埋在地底下,等待挖掘。

▲鐵道部。(圖/Ramble Taipei 漫步台北)

  撫臺街洋樓──重要政府建築的樣品屋

撫臺街洋樓係於1910年完工,為日本企業高石組公司所造,負責人為高石忠慥。高石忠慥原為日本大倉土木建設分公司的負責人,牡丹社事件發生時,日本政府軍需物資即是由大倉公司所提供。

高石忠慥於1896年已來到台灣,日本政府自1900年起推動市街改造計畫,他遂著手籌組建設公司,承攬許多市街改造工程。然隨著市街改造計畫逐漸完成,高石組公司為尋覓下一個商機,因而於1910年採取合股方式,興建了撫臺街洋樓。

撫臺街洋樓是棟相當特別的建築,雖為石木混合構造,但整棟看起來像是石頭做的,外面有造型華麗的騎樓式拱廊,屋頂由銅所做,為法國式的馬薩屋頂,再加上突出的老虎窗,氣勢十足。

黃俊達說,曾與一些老師討論過撫臺街洋樓的興建背景,其共同認為高石組公司在市街改造工程即將告一段落前,開始思索下一個商機-重要政府建築。因而高石組公司著手興建了一棟具有具體而微、氣勢十足的街屋。若依時間推估,撫臺街洋樓很有可能成為第一棟重要政府建築的樣品屋。當然囉!這棟建築也不負期望地幫高石組公司承攬到許多政府工程,像是總督府博物館(現今之台博館)以及鐵道部廳舍等等。而現在的撫臺街洋樓則由臺灣歷史資源經理協會進駐管理。

▲撫臺街洋樓。(圖/Ramble Taipei 漫步台北)

北門及北門附近的古蹟是台北市相當值得造訪的地方,其方圓不到一公里處,即可看到台北當時建城時留下的北門、清代機器局、撫臺街洋樓,以及周遭現代的街道與建築,彷彿平行走在三個時空交錯的地方,古往今來,格外有趣。

北門郵局也是北門附近的重要古蹟,郵務是台灣交通史上另一個淵遠流長的故事,我們也將專門來談這個議題。

▲北門郵局。(圖/Ramble Taipei 漫步台北)

【94要客訴】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