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家婕/華盛頓手記(換日線Crossing)
圖/唐家婕提供/換日線Crossing
我的美國總統選舉報導之旅始於去年 4 月。當時,希拉蕊首次表態參加這次大選。我的中國媒體編輯交給我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先將焦點放在美國選舉的腐敗之處。但這段時間以來,整段選舉過程讓我愈來愈著迷。
請容我稍稍介紹一下自己的背景,以及為何我會來到華盛頓特區。我相信許多人都知道,大學不但是自我探索的時期,也是政治探索的時期。我還在台灣之時,就非常投入也熟悉選舉和民主程序──我喜愛談論和書寫政治與社會議題,或許投身新聞業是種十分自然的過程。
2009 年,我加入中國出版集團財新傳媒,最終,財新在 2012 年給了我機會,讓我前往美國負責與亞太區有關的政治及經濟新聞。我也立刻抓住了這個契機。
幾年後,我來到了新浪。新浪是全球最大的網站之一,Alexa 全球排名第 13,每日頁面造訪人次超過 1 億,更擁有使用者超過 2 億的微博。這樣的數字聽來或許誇張,但中國(網路媒體)的爆炸性成長,傾向於讓少數幾間公司更為成功,也就是說,讀者的選擇相較於台灣、或美國,其實少得多。
而在這場美國選舉,我們不想將焦點放在傳統論述之上,而是希望能更深入美國民眾對選舉的看法。為何民眾如此憤怒?為何會出現如此強大的桑德斯草根運動?在這方面,多數亞洲媒體和美國媒體的報導角度並無二致──亦即全力聚焦於兩黨的重要人物,卻也很少深入探究。
我無意批評任何人,但我的確發現,許多中國新聞媒體除了大致翻譯西方媒體的文章之外,實在沒有太多報導。我想協助打破這樣的模式,透過中國媒體記者的眼光和觀點,撰寫美國新聞;我最近在中國和美國見到的情況,也讓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2012 年選舉至今,非傳統媒體的內容量出現爆炸性成長,而且涵蓋了許多受人忽視的主題。我們在微博、推特、微信與部落格平台都見到了這樣的現象。愈來愈多中國和美國民眾投身於此,與其他選民分享他們的看法,例如:許多留美中國學生,就會透過社群媒體和直播記錄自身的體驗。現在,中國民眾在內容上也有了更多選擇。
這促使我們更加重視這些非傳統新聞。我在社群媒體和直播活動上投入的時間,與向北京編輯回報即時新聞一樣多,我們也花費許多時間製作記錄短片。我們在報導 2016 年選舉之時,將焦點放在這些新的媒介型態上。
支持川普的華裔們;與比希拉蕊受歡迎的桑德斯
這場選舉帶給我的體驗十分多樣,一如我所嘗試的各種報導方式。舉例來說,我參與的各場集會和大會,帶給我的感受就極為不同。我在接觸希拉蕊陣營的活動組織者和 AAPI(亞裔及太平洋島國族裔美國選民組織)主任之後,非常幸運地成為第一位參訪希拉蕊紐約競選總部的中國媒體記者。
總部充滿活力、對訪客款待有加,而在私底下的談話中,員工也熱情又親切。然而,希拉蕊和 DNC(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代表在訪談時,似乎總是遵循腳本,也常顯得死板又無趣。他們從來不會口吐即興之語,與川普的言詞有如強烈對比。
▲採訪希拉蕊競選總部,圖右為亞太裔推廣總監傑森.鄧科(Jason Tengco)。(圖/唐家婕提供/換日線Crossing)
我在參與桑德斯集會之時,感受到的氣氛就更為友善。參與者多為年輕人,入場手續並不嚴格,會場中也沒有強烈衝突。集會歡迎所有人參與,每個人也會真誠地討論與自身社群有關的主題。有位桑德斯的競選團隊成員還直接叫出了我的名字,讓我十分驚喜。整場活動彌漫著那種意氣相投的友善之情。
到了 2 月,川普的瑞德福大學集會,坦白說,給我的感覺非常不自在。如果非得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場集會的話,我會選「充滿爭執」。所有外國媒體都被擋在門外,只能報導場外支持者與示威者之間的衝突。那時,我會猜,99% 的川普支持者都是白人。不斷有人被趕出會場,支持者高喊「建起圍牆」。那是種徹底的混亂。
瑞德福大學集會後,我決定更深入地了解支持川普的少數族群,特別是華人。我原本猜想這樣的人非常少,但在尋求紐約親戚的協助之後,成功找到了支持川普的美籍華人團體。我在團體組成初期就與他們接觸,得以獲取他們的信任、讓他們願意開口說出自身的動機。
團體運作主要透過微博和中文,成員多為第一代移民,許多人透過不動產投資取得綠卡。一段時間過後,他們獲得了更多曝光,然而,他們變得更加精英主義,開始更嚴格地掌控與媒體之間的應對;我也開始理解為何他們會支持川普。
經歷這一切之後,我實在不知道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會發生什麼事,但我也感覺到,那必定會是場川普秀。我的想法沒有錯:在與場內的共和黨人交談之時,我的直覺是,他們支持川普,只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非得這麼做不可。大會中出現的各項爭議眾人皆知,但對我來說,真正重要的其實是這些與一般共和黨員的談話。
參加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之時,我當然也預期那會是場希拉蕊秀,但我意外地發現,非常多人是為了桑德斯才到場。在場內四處走動、進行簡短訪問之時,反而非常難找出希拉蕊的支持者。這場桑德斯與希拉蕊之間的戰爭,讓大會的混亂程度遠遠超出我先前的預期。
川普將問題怪罪中國,卻大受中國讀者歡迎
即使如此,中國民眾對這些候選人的看法仍與美國有著強烈的對比。
他們知道希拉蕊曾任國務卿,也知道希拉蕊在南海政策和人權議題採取強勢立場。在微博民調等各式各樣的調查中,民眾總是對希拉蕊有著極為負面的印象。
另一方面,川普卻相當受到中國讀者歡迎。他在中國民眾心目中是個成功的商人,中國民眾格外尊重成功的商業人士、特別是不動產等領域的成功者。雖然川普並不是真正的白手起家之人,但許多中國人認為他是。此外,他們也覺得川普相當有娛樂性。
可惜的是,對中國人來說,川普最重要的賣點,就是他為這場選舉帶來的混亂。國家媒體將川普崛起比作希特勒或墨索里林崛起,強調民主的危險,許多民眾亦樂於將美國選舉看作笑話一場。
我知道自己聽起來鐵定是反川普,但我還是相信自己在報導中試圖中立。每位候選人都有各自的強項和弱點,但我實在無法忽視川普那些言詞所帶有的負面性。對我來說,那是嚴重的過度簡化──「我們失去了就業機會,是中國的錯;工廠關閉了,是中國的錯。」種種複雜的全球議題,被簡化得有如世界上僅有中國和美國的對立;我認為,這必定會傷害中美關係的進展。
為何中國人如此關心美國大選?
常有人問我,為何中國人會對美國選舉有興趣,以及中國人對部分關鍵議題的看法,與美國人有何不同?
從經濟和地理政治上來看,中國人當然會關心與自身相關的新聞,其中一個例子就是美國經濟或經濟政策的變動。任何足以改變兩大強權互動狀態的事件,對中國人來說都極為重要:例如南海議題、TPP(跨太平洋夥伴協議)、指控俄羅斯駭侵 DNC(民主黨全國總部)等。
前者的原因不難理解:美國的盟友希望藉由 TPP 強化美國對亞洲事務的參與程度,以抑制中國影響力的增長速度。TPP 的協商結果將直接影響亞太的實力平衡,所以它會是中國讀者眼中的關鍵議題。
而俄羅斯 DNC 駭侵指控,對中國人來說也同樣重要:中國常是美國網路安全問題的代罪羔羊,但中國人在乎此事,並不只是因為某種同病相憐之感。美國對此事件的反應、特別是希拉蕊的反應,才是中國人最關心的事。
希拉蕊表示,美國會「以處理其他攻擊的方式來應對網路攻擊」,並威脅採取「政治、經濟和外交回應手段」。中國人認為這是種危險又不成熟的回應,許多美國人的看法似乎也是如此;另一方面,歐巴馬的網路安全政策,則是著重於嚇阻和對等回應。這必定是雖然同為民主黨,但中國人對歐巴馬的喜好程度,遠高於希拉蕊的原因之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社會議題在本次美國大選的重要性極高,但中國人似乎不是特別在乎。種族歧視、反穆斯林言論等事物,對多數中國人來說相對沒那麼重要。
中國人不太能理解「種族歧視」,就像其他並非民族熔爐的國家一樣。外界認為中國、日本等國家相當排外──排外雖不見得與外表有關,但中國的人種組成相對單純,中國各地的文化差異或許相當巨大,但外表長相的差異並不大。因此,中國人、特別是居於一級國際城市之外的中國人,實在無法理解為何種族歧視會是核心議題。
在中國,「穆斯林歧視」其實比「種族歧視」更為棘手。種族歧視在中國或許不受重視,但穆斯林議題則相當敏感:新疆自治區的緊繃程度依舊,那裡是許多少數族群的家鄉,而且他們大多是穆斯林。以中國政府對待這些少數族群的手段來看──例如禁止二十幾個官方認定「太過穆斯林」的姓名、禁止男性蓄鬍等──大多數中國人並不會對川普的反穆斯林言詞產生強烈的反感。
大選之中,對中美媒體環境的反思
最後,容我稍稍談一下媒體在這場選舉中扮演的角色。
許多人問,我們如何判定、推斷中國民眾對什麼有興趣?如果在 2012 年,我得承認,我們並不會真的觀察民眾或進行民調,以理解民眾想看的、想讀的事物。但在社群媒體和部落格普及之際,我們能(透過網站數據)輕易判斷哪些議題對中國社會來說最為重要。
而當我向後退一步、縱觀整個媒體產業,更發現美國和中國的諸多相似之處。絕大多數的中國媒體是由政府經營,因此,你常會看到針對民主可行性而來的、極為負面的反應。
然而,我認為美國媒體在許多情況下並沒有比較好:有些媒體懷有極左或極右偏見,報導中國的政治運作方式之時,亦以負面訊息居多。
我沒辦法選邊站。我非常確信部分原因在於,身為台灣人,我對此事的看法較為中性。但美國和中國那些誠實又不帶偏見的媒體,亦是我非常重要的動力來源:它們向我證明,擺脫這種選邊站、只作負面報導的枷鎖,並非不可能。
正如我先前所言,新世代的個人新媒體記者,近期已有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我也相信,為了他們、為了我的讀者,我有義務堅守我在第一線見到的事實,做出不帶偏見、負責任的報導。(本文部分內容由作者整理自 2016 年 10 月 11 日,於 DC 喬治華盛頓大學之演講內容)
關聯閱讀
【美國總統大選】「覺醒鄉民」的逆襲,與「美國夢」的矯情
【美國總統大選】一窺堂奧──我的美國大選選務經驗
川普與項羽──美國總統大選辯論,「性格決定命運」
作者簡介
唐家婕/華盛頓手記
在大陸媒體工作的台灣人、熱愛社會學的會計系叛逃生、愛家又不斷在外探險的大女兒。台中長大、臺北念書、法國留學、北京實習、目前在DC當特派記者。一直渴望更多貼近世界的機會,認為記者是一種生活方式,相信人生大敵是墮入平庸。
執行編輯:Vincent
核稿編輯:張翔一
本文轉載自換日線Cro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