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路流傳一段影片,指出有些米不是種出來的,而是「塑膠米」,而且流入市面。食藥署今表示,該影片是聚丙烯(PP)塑膠粒的製程,反被誤解為稻米,民眾無需恐慌。
食藥署「闢謠專區」指出,聚丙烯塑膠粒的製程是供作工業射出成型原料,用來回收塑膠再生利用,俗稱「二次料」,對環保有所貢獻。
食藥署表示,稻榖收穫後經礱碾製成白米,每顆米粒形狀會因生長特性而略有不同,胚芽缺口也大小不一,米粒易有背溝並具光澤,煮熟後具淡淡香氣、柔軟順口,很難假造,消費者以肉眼即可容易辨識,不致混淆。
此外,食藥署指出,使用塑膠製造白米並不符合成本考量,呼籲民眾無需過度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