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美麗島電子報/林濁水
法國戰後初期,國會選舉採取比例代表制,以致於飽嘗多黨林立之苦(註1),到了第五共和體制採取絕對多數兩輪制投票情況才有了改善,國會席位和選票逐漸向左右兩大聯盟集中,2002年改變總統選舉日期後,選票更進一步向戴高樂黨和社會黨集中。兩大黨的選票從1958年是33.44%,到了2012年是78.86%,第三黨甚至被擠壓得跨不過5%的門檻,法國進入兩大黨的全盛時期;不料,短短5年之間,兩大黨由盛極轉空前大衰,在這次選舉,在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竟然雙雙摃龜,連參加決賽的資格都喪失,非常不可思議。
選票反映了法國政治既有建制力量已經迅速崩解得支離破碎,政黨已經面臨不可預測的重組局面,法國會不會又走向多黨林立舊路,已經沒有人能預料。
在這場賽局中,從黨內初選和第一輪大選,法國傳統建制兩大黨領袖中,包括現任和曾任總統、總理的歐蘭德、費雍、薩科吉、居貝、瓦爾等人,共兩位總統、三任總理,一一出局,被非主流的馬克宏和雷朋聯手淘汰,真是讓人看得目瞪口呆。
法國這個只要是建制主流,無論是領䄂或政黨全靠邊站,讓位給反建制的局外人的戲碼,法國雖然是頭一遭演出,但是如果把眼光放到法國之外,卻已經不是新鮮劇本。去年美國大選,在主流力量全力動員阻擋之下,民主黨初選,希拉蕊差一點陰溝翻船輸給非主流的桑德斯;而反建制的川普更硬是擠下所有建制菁英而當選,法國情況豈不是彷彿依稀而已。另外,美、法這兩齣戲,更早,在2014年豈不就是把遙遠東方的台北市當預演場所?
彼時也,柯文哲乘非藍非綠的白色力量而起,不就馬克宏今日高舉非左非右的大旗而上的先聲?
老牌傳統兩大政黨及其建制領導菁英,面對了民眾強烈的不信任以致於敗給非主流、反建制的局外人竟然已經是地不分東西,人不分黃白的全球化現象了。在這樣的視野下,再回顧台灣當前兩大政黨及其領導菁英的處境時我們肯定會戄然以驚。
當前總統閣揆民眾滿意度信任度早在半年前就齊告雪崩;然而他們執政周年後的民眾滿意度雖然遠遠低於前兩位的10%總統,但是國民黨諸領袖們的聲望卻同樣低迷。不只是這樣,在2016年總統就職的第二個月,2016年6月,依戴立安民調,民進黨傾向的民眾比例上達到歷史高點的31.9% ,但是此後逐步下滑了10個月,在總統就職周年前夕落到2015年秋以來的最低點,剩下25.2%;而國民黨,更延續了2012年以來長達5年的下降趨勢,也達到17.1%的新低點。
建制兩大黨及其中央領袖民望完全失去了民眾的信任—正是台、法大選共同的政治情境。
自從1990年代末起,直到2012年,台灣的政治版圖,兩黨競爭基本邏輯制約下,綠下則藍升,藍下則綠升成為常態。
例如國民黨總統選舉第二次敗選,2004年夏天,民眾的支持度落到谷底,只剩16%的支持度,但是以後就逐步回升,到了2008年甚至達到41%的高點,在2006年到2012年初6年間都維持在30%以上的高原期,這段不算短的時間內,民進黨絕大多數處於谷底低地,最低時連15%都不到,大部分時間只有20%上下。
再如,2014年10月,民進黨處於19.8%的低點,此後持續上升18個月,達到了31.9%的高點;而國民黨則受困在2012年以來持續滑落的趨勢中無以自拔。在兩大黨一消一長的階段中,中立民眾大抵會被壓抑在35%以下,在其間中立民眾則大體在30%~35%之間。
然而到了2012年居然出現了兩大黨同步下跌的異相。
2012年初國民黨從30%以上的高原期一路下滑,民進黨也從2011年的階段性高點28%和國民黨同步下跌了4年之久,直到2014年地方公職選舉前夕才迅速翻升。
從圖一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兩大黨一上一下時,中立民眾大抵在30%~35%之間狹幅起伏。但是當兩大黨齊步向下時,中立民眾會上升到35%以上,最高時甚至在2014年10月達到了45.6%,比兩大黨的總合不到40%還多出一截。2012年到2014年長達兩年的時間是民眾中立傾向高居不下的兩年。這期間也就是群眾在街頭狂飆而兩大黨靠邊站的兩年,英國媒體說這是街頭群眾領導國家政策的時代,精準地為異相命名。
在這期間,先是政治局外人柯文哲展現民粹魅力,乘白色力量而起,使兩大黨在台北市選舉靠邊站;然而,在大黨的下滑中乘勢而起的,並不只是非藍非綠的白色力量,2014年底國民黨持續下滑,2015年冬,中立民眾回落到35%以下,2016年,和白色柯文哲同樣民粹,但是顏色墨綠,呈現強烈台灣民族主義調性的時代力量接續白色力量上場,成為國會第三大黨。
如今法國左右兩大黨齊落,而非左非右的「軟性民粹」馬克宏和強烈右翼民粹民族主義的雷朋兩人並肩脫穎而出,其中雷朋領導的民族陣線,已非昔日吳下阿蒙,上次總統第二輪選舉只得到17.79%,如今成長一倍達到了34%。台、法情境竟這樣相像。類似的出現恐怕不能當成偶然;尤其,當我們看到原來應該是右翼民族主義的時代力量和雷朋最新出場,都在社會主張上轉向和上一代右翼民粹民族主義迥然不同的左翼色彩時,更加可以斷定台法兩國同趨實在不是巧合。
在2012年,藍綠走進兩大黨開始同步下行的異相,一同步就走了將近3年,直到2014年回歸政黨政治的正常,走了一年半的綠上藍下的行程,走出了民進黨地方選舉大勝和蔡總統全面執政的格局;只是好景不長,在蔡總統就職的第二個月,2016年6月藍綠兩大黨又開始新一波的同步下行,如今竟然已經持續了將近一年。這期間,中立民眾比例也向上揚升,在2016年底回到35%以上的高檔。
這一波的新走勢現在似乎還看不到他的盡頭,假設繼續走下去,會替白色力量或墨綠力量創造比2014年~2016年更大的空間?甚至還會走到像法國一樣的地步?這一個大哉問,沒有人敢有斬釘截鐵的答案,無論如何,多數人已經認識到未來政局的發展將脫逸出傳統的軌道,已經不能用傳統思維推估。
民眾擺脫舊思維進行新選擇就能讓他們自己走出困局嗎?到現在,柯文哲還沒能說服大家新選擇就是妥當的選擇。
只不過當時台北選舉70.4%的高投票率和柯文哲的得票率,都說明投票當天台北市民的心情的確是飽滿的;然而飽滿的信心似乎並不是當前法國人的心情。法國這次投票率比起過去幾屆選舉大幅下滑,只有65%,更離譜的是其中空白票與廢票率居然超過9%。至於投票給馬克宏的據民調有57%是為抵制雷朋而非同意他的政見,因此面對未來馬克宏雖然信心滿滿,但是信心滿滿並不是法國人普遍的心情。
不論未來日子會如何,但是民眾不信任既有建制政黨及其菁英畢竟已經是全球化現象,只是建制菁英因為民眾的不信任而被擠壓出來的空間,會由什麼樣英雄豪傑或民粹煽動家出場取代仍然沒有人知道而已;然而,英雄豪傑在沒有人預知的情況下倏地出現難道不是當今之世的新常態?台、美、法已經盡皆如此地演練了一遍,看來,我們早已經跨進了一個新世界,而這一個新世界將充滿陌生事務和充滿懸疑。
註:
1.這卻是蔡總統過去一段時間非常堅持的選舉改革方案,很令人擔心。
【文中圖表為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