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比一般中風導致的死亡率要高出兩倍,但可怕的是,心房顫動總是來得無聲無息。醫師說,心房顫動患者心跳呈現「不規則中的不規則」跳動,症狀無特異性,甚至高達75%的病人無任何症狀,有的人則是中風發生後,才知道自己是心房顫動患者,推估全台有近25萬罹患此疾。
▲醫師江晨恩說,心房顫動患者有暈眩、胸痛等情形,但因症狀無特異性,因此容易被忽略。(資料庫/圖與新聞內容無關)
台北榮民總醫院新藥臨床試驗中心主任江晨恩表示,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簡稱AF)是心房內不規則電氣活動,使心跳呈現不穩定速度、又快又亂、毫無規則可言,讓患者出現心悸、暈眩、胸痛等情形,因症狀無特異性,有高達75%患者感覺不到任何症狀,致使AF患者從症狀出現到確診平均延遲2.6年。有的患者甚至在中風發生後才知道自己是AF患者。
心房顫動盛行率約1%至2%。江晨恩指出,推估全台約有20萬至25萬人罹患此疾,發生率隨年齡增長升高,65歲以下為%、65歲以上發生率為5%,80歲以上成長為10%,隨著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AF的盛行率將會越來越高。
「最新的十大死因調查發現,台灣約每47分鐘就有一人因腦中風死亡,研究顯示高達28.3%的腦中風是因心房顫動引起。」江晨恩說明,這是因為血液在心房內流速減緩或滯留時,容易形成血栓,血栓剝落順著血流達到腦部,便會造成阻塞,引發缺血性腦中風。
值得注意的是,江晨恩強調,根據統計發現,每6位腦中風患者,就有1人是因心房顫動引起,且心房顫動患者比常人高出5倍中風風險、2倍死亡風險。
▲醫師江晨恩(右二)說,心房顫動患者有高達75%感覺不到任何症狀,導致從症狀出現到確診平均延遲2.6年。(圖/記者楊晴雯攝)
目前預防心房顫動引發腦中風風險的藥物,有傳統抗凝血藥物華法林(Warfarin)和新型口服抗凝血劑(NOAC)。馬偕紀念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傅維仁指出,傳統或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都是以抑制心房顫動患者凝血功能,也就是讓血液不易凝固來達到預防中風的成效。
不過,江晨恩表示,華法林藥物作用慢、需定期監測血液INR指數,以及服藥時易與含維他命K的食物、及特定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等治療限制,因此研究顯示超過50%以上的心房顫動患者未受到妥善照護,而且華法林造成的顱內出血,亞洲人是白人的4倍。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的出現,雖然大幅改善華法林治療上的限制,但患者遇到緊急手術時一樣可能會有不易凝血現象。
抗凝血藥能載舟也能覆舟。江晨恩進一步說,抗凝血劑可以預防中風,但若患者突然遭遇意外大出血,必須緊急開刀,如果醫師不知道患者有服用抗凝血劑,就進行手術,造成出血風險是很高的,因此病患一定要牢記這一點,須主動告知醫師自身有服用抗凝血藥物。
倘若在服用抗凝血劑的心房顫動患者,必須緊急手術時該怎麼辦?在醫界的努力下,目前已有一種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有專一性的「反轉劑」。江晨恩說,反轉劑就如同調控凝血的開關,它有三個重點,例如萬一此類患者車禍大出血,注射反轉劑不但可以止血,還能夠做手術;第二是其他的大出血,像是胃腸出血也能使用;第三,就算沒有出血,必須緊急開刀,像是盲腸破裂、癌症等也能派上用場。他提醒,這類患者家中浴室要保持乾燥、洗澡盡量坐在椅子上洗,以降低不慎跌倒受傷風險,並隨時檢查脈搏的跳動狀態。
該反轉劑已於2015年獲美國FDA及歐洲EMA核准,並於今年4月獲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通過適應症。傅維仁說,此專一性的反轉劑可快速反轉該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的效果,不但能夠完全、並持續超過12小時反轉效果,適用於AF病人在面臨無法控制出血、危及生命、必須緊急手術處置等情況使用,如果是屬於不嚴重出血程度,就不需要使用,只需先停藥,再以一般止血程序處理即可。等到手術結束後,當AF病患已無出血風險時,需要再繼續服用抗凝血藥,來減少中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