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食藥署於2014年要求米量不足的米粉須改為「炊粉」,許多業者反彈,之後政策大轉彎,業者可再改回「米粉」,不過包裝要加註含米量。新竹米粉業者積極爭取產地標章「正名」,卻遲未定案,大陸看準業界礙於法規,打著「新竹米粉」的名號趁虛而入,仿冒品銷售全球,產地賺不到錢,部分業者只能灰心收攤。
▲新竹米粉。(圖/記者簡佑庭攝)
據《中時電子報》報導,新竹米粉業者近年外銷也礙於法律規定,僅能標示「炊粉、水粉」,無法完整呈現新竹米粉的名稱,大陸市場看準商機大舉仿冒,讓新竹自家產品成了「山寨版」,嚴重影響生意,前2年外銷虧損粗估高達5億,業者痛斥「政府為何不挺自家人?」
市府產發處長翁義芳表示,去年申請「新竹米粉」的產地認證標章,卻被要求市調擬出含量標準,造成業界反彈,希望廢除此限制。新竹米粉公會總幹事蔡勝興認為,在消費者的立場來說,當然希望買到100%純米米粉,但純米米粉煮出來口感軟爛,隔餐再吃就變黏糊狀,加入玉米粉改良後反而受到市場歡迎,民調結果無法代表業界聲音。(整理:實習編輯丁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