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詹璇依、謝均仲/採訪報導
勞力密集又幾乎全年無休的酪農業,其實它的含金量驚人,像是產出超熱門秒殺台大鮮乳的台大牧場,不但有所謂奧斯卡牛,年薪還高達300萬到500萬!
▲酪農業勞力密集又全年無休,讓年輕人望之卻步。
三立主播詹璇依:「在寸土寸金的大安區,這裡居然養了50頭乳牛,並且你知道嗎?裡面還有牛獲得乳牛界的奧斯卡獎。」
一頭頭乳牛住在一坪要價300萬的「豪舍」,堪稱牧場界帝寶,這群黑白相間的都市乳牛,寫下70年來唯一彩色台大牛傳奇。
▲乳牛住的牧場位於台北市黃金地段。
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主任丁詩同:「我們這次得獎的牛,不只是十噸牛,我們得獎是因為牠有三個胎次,每個胎次之後產奶都是超過一萬公斤,所以除了高產以外還高繁殖。」
一般乳牛平均生過1.7胎就得面臨淘汰命運,至少生過三胎才可以獲得奧斯卡殊榮,對身為教學牧場的台大來說,不只是奇蹟更是傳奇,背後重要推手,除了牧場人員的悉心照料,還有五星設備。
▲為了讓乳牛好入口,草料被切成小塊。
丁詩同還表示:「這大概20公斤的草料,一隻牛如果400公斤,他可以吃到將近十分之一牠的體重,所以約略40公斤。」
每頭乳牛一天把40公斤的草料吃下肚,這些佳餚都是精心調配,不只切成好入口的大小,裡頭添加了燕麥跟苜蓿,成本比一般農場貴了1.5倍,養出好牛不馬虎,除了用心還仰賴高科技。
▲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主任丁詩同。
教授丁詩同:「在我們這個乳牛場,雖然是非常傳統,但其實我們有10種佐用的感應器,包含溫度、濕度、牛的體溫心跳、他胃裡面的PH值、他每一天移動的步伐跟距離,都有不同的感應器,這些感應器把資料匯集起來之後,再去做運算,我們再來判斷牛的狀況。」
▲乳牛場有10種監測儀器,分秒關注牛隻狀況。
有著70年歷史的日據時代傳統牧場,結合高科技的智慧元素,從乳牛的生理狀態到環境監測,匯集成大數據。
教授丁詩同:「牛身上掛的藍色牌子,其實就好像我們人的智慧手機一樣,他裡面有給我們他的資料。」
牧場員工的努力,乳牛感受的到,儘管在炙熱破表的夏季,也能有高產量表現。
▲怕牛太熱影響乳量,牛棚備有通風扇。
教授丁詩同:「當天氣開始熱,我們就啟動風扇,幫助帶入冷空氣,萬一通風扇還不夠用,我們就用噴霧的方式替環境降溫。」不只有牛棚遮風避雨、風扇協助散熱、灑水器好清涼,還有這個加分關鍵。
教授丁詩同:「這是電動的體毛刷,一觸動就開始啟動刷毛的作用。」洗車場規格的自動刷毛機,替黑白乳牛抓癢,也抓出好心情,自然乳量高。
▲自動刷毛機幫牛隻按摩放鬆心情。
一頭頭乳牛排排站,事前的清洗殺菌不可少,靠著是30年老師傅的黃金右手。透過智慧擠乳系統,讓乳牛的產量最大化,一天兩次固定擠乳時間,打造出一瓶瓶一上架就秒殺的台大鮮乳,也替牧場賺進滿滿鈔票。
教授丁詩同:「飼養乳牛這件事情,是非常賺錢的產業,他比較辛苦,我們正在建立智慧牧場,未來乳牛場的管理,人力需求不用這樣多。」
年薪是一般上班族的3到5倍,但幾乎是全年無休,一年365天都要凌晨起床配合牛隻的作息,儘管辛苦,卻更快滾出第一桶金。
▲台大鮮乳一上架就銷售一空。
教授丁詩同:「像我是這個牧場的場長,我一年賺300萬到500萬,這是我的副業喔,我的主業是教授,這是一個小規模,裡面才55頭牛,那如果你是500頭牛,那一年可以賺3000萬、5000萬。」
投入大量的時間跟勞力,換取令人咋舌的天文數字,現今許多年輕人不願投入高投資、勞力密集的酪農畜牧產業,但老天是公平的,汗水不會白白揮灑。
教授丁詩同:「不管是豬廠的老闆,還是酪農廠的老闆,他們出門幾乎都開名車,這就是為什麼,因為很賺錢。」(整理:實習編輯黃于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