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換日線/面對外國人的誤解:你是台灣人,怎麼說「中文」?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暮凝Dada/換日線Crossing

我在美國西雅圖的一個小鎮交換,這裡是個景色和「暮光之城」很相似的地方。

這裏的人常問我:「你從哪裡來(Where are you from)?」但每次面對這個問題,我都難免猶豫一下該如何回答──因為在台灣時,我會很直覺地說自己來自馬來西亞;但今天人在美國,我卻是從台灣來的。

這時簡短版本的回答,我會說自己來自台灣;完整一點的版本,就會說我是來自台灣的交換生,但我的國籍是馬來西亞──畢竟讓我有機會來到美國的,其實是台灣這個國家。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StockSnap)

和我同時來到這個美國小鎮的,是一個台灣女生。常常有人聽到我們彼此用中文交談,就會疑惑地問:「你們在說什麼語言?」

我們有時還沒反應過來,就會說"Chinese",但對方常常就會接著問:"Well, you are from Taiwan, why you speak Chinese?"(既然你們來自「台灣」,為何說「中國話」?)
 
我們相視一笑,一臉無奈:"Well, it’s Mandarin actually."──對我們來說,Mandarin 不等於 Chinese,那是因為對他們來說 Chinese = China,但我們想要對此畫出一個界限。

"Do you speak Taiwanese?"對方再問。又是苦笑,Taiwanese 到底是什麼語?對我們來說,是台語,但我不知道對其他籍貫的台灣人來說,台灣語到底是什麼語?又或者說,如果"Taiwanese language"真的是台語,那現在會講台語的台灣人又有多少?
 
第一直覺下,台灣女生先說 of course。"Can you write Taiwanese?"對方這時似乎覺得,能請我們寫下來自遠方的「台灣字」,會是一個好收藏。

但這時我們怔住了,「台語」要怎麼化為文字,我們都不會──我們寫的都是繁體中文,電腦用的都是注音輸入啊!

這時我只好再把中文二分化,台灣寫「繁體中文」,中國寫「簡體中文」,所以仍舊不一樣。
 
我忽然覺得馬來西亞的教育很強大,對我們來說國語就是馬來語,中文就是華文,所以當別人問 Do you speak Malay, 我們第一直覺就是 of course. 而不會去煩惱什麼才是代表我們國家的語言。

當稍微了解台灣和中國狀況的教職員問我們:"There is some concern about Taiwan and China, what do you think of it?"台灣女生馬上說台灣當然是個國家。「台灣的確是個國家,」我也接著說,因為我(從馬來西亞)到台灣時辦了簽證,但接著去中國時仍舊得辦簽證,如果兩岸真屬同一個國家,那我也不需要這麼麻煩了。

我不知道對他們來說,知道這件事情到底重不重要,但我知道對我們來說,這很重要。

▲公車上的景色。(圖/暮凝/換日線Crossing)


在美國交換的日子,特別想念台灣

這裡的台灣人很少,某天我們走在路上,看到用中文字寫的「珍珠奶茶」四個字,都興奮得快哭了。現場顧客有位全家從福建移民來的阿姨,我們幸福地和她說起了中文──在這裡,連偶爾說個中文都是奢侈。

會這麼「想家」,我想或許除了時差關係,不容易和老朋友保持聯絡外,在這裡不論打入美國當地的交友圈,抑或是國際交換生的交友圈,都顯得不容易,也是原因之一吧:

這裡的交換生中,分為來自歐洲和亞洲的兩大群體──來自亞洲的交換生中以日本人最多,但他們常常自成一群,私下不太與他人交流;而來自歐洲的交換生,則以使用法語或德語的人為主,同樣用語言成為一個個圈子。

但我記得第一天迎新,看到一個金髮男生自己一個人站在我後面,沒有與其他來自歐洲的同學聚在一起。我於是疑惑地問他:「你來自哪裡?」

他說自己來自法國,但他很不喜歡歐洲,所以也不想和同樣來自法國的其他人一起相處。他又說自己討厭歐洲人、無法待在歐洲,將來想要去加拿大唸書,在北美求職、生活。

其實我能理解既然出國了,就應該盡量擴大自己的交友層面,多和不同背景、文化的人相處。但老實說,我自己卻也無法苟同「刻意和原先的族群分道揚鑣」這樣的想法。

在「積極融入當地」和「適度保留自己」之間的拿捏取捨,更真的是門大學問:首先,你得先對自己有深刻的了解──清楚知道自己的定位,和別人可能會怎麼看自己;接著,也別貿然用預設立場和刻板印象,去看待眼前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人。

然後,你可能已經主動打開心防,卻仍然被拒於千里之外;你可能會在終於融入了外國朋友的生活圈後,反而面對來自原本群體的誤解甚或批評......

互相稱羨的「歐洲人」和「美國人」──其實,我們只需要讓自己自信而自在地活著

其實,在號稱多元種族熔爐的美國,不同的群體,對彼此的理解,仍常常出於先入為主、或好或壞的刻板印象。

好比對許多美國人來說,去歐洲是件「很酷的事」。第一堂課時老師問大家假期去了哪裡、做了什麼。有些美國同學舉手:「我去西班牙」、「我去了趟法國」等等,當時我幾乎都可以看到其他人眼中的熾熱。而對許多歐洲同學來說,來美國也很酷,他們都在互相稱羨著。

只是我們所在的亞洲,普遍上卻不是他們會特別嚮往的地方──至少這是目前為止,我在美國的同學間觀察到的現象。

來了美國後我常常在想,這真的是我嚮往的地方嗎?交換花費真的不容小覷,花了那麼多錢來的美國,卻好像總有些難以融入,甚至不是真的被人「看得起」。

歧視在這裡也一直存在,一位非裔美籍的女同學告訴我:「這裡是華盛頓州,我在這裡因為身份,不容易交到朋友,但美國其他某些地方相對好很多。」當我們一群黃皮膚的同學走在路上,也曾遇到有個開著卡車的白種人開窗,對我們高聲喊著"go back to your country"之類的話語......但我們仍舊自在的走著。

因為其實在美國,你不用被別人「看得起」,自己肯定自己就好──我們慢慢學會,不因出身而慚愧,也不因國籍而自卑。

就像這裡課堂一直強調的,反歧視,零霸凌。就像我的美國夥伴,她是墨西哥裔美國人,她說:「在交換夥伴配對的時候,我決定告訴你我是墨西哥人,我不想你在看到我本人的時候『失望』。」她仍舊自在的展現自己──儘管其實我根本不會介意「白人」和「墨西哥裔」的差別。

在美國,儘管依然有著各類的偏見、刻板印象、誤解甚至歧視,但我漸漸學會那是別人的問題,沒有必要因此責怪自己──自信又自在的活著,就是體現自己價值最好的證明。



 

關聯閱讀

香港交換記事:「我來自台灣」宛如一張王牌

我的冰島居留證被打上「無國籍」──海外台灣人總是第一線面對血淋淋的現實

從「任性的小孩」到「堅強而幸福」──留學台北四年,我眼中的台灣

作者:暮凝Dada/任性的旅人

是個夢想家,夢想開著小艇環遊世界。但現在還是個窮光蛋,有空只好接接翻譯稿、寫寫文章、畫畫圖賺取稿費,只做想做的事,進入社會前想任性的活著。目前只是個非常普通的大學生。我是暮凝,來自馬來西亞砂拉越。有閒來坐。 
個人網站:My Journey──You're too young to stop DREAMING




執行編輯:鄧紹妤
核稿編輯:張翔一

本文轉載自換日線Crossing

【#直播中LIVE】台灣英雄要回來了! 東京飯店直擊 球迷迎接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