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結節硬化症不但會帶來皮膚病變,也可能損害腦部、腎臟、心臟等器官,若延誤診斷還會引發洗腎危機,目前已有好的藥物治療,能夠讓腫瘤不再生長、甚至縮小,不過在腎臟結節的健保給付規範較國際嚴格許多,醫師呼籲政府放寬門檻,能讓更多患者受惠。
(示意圖與新聞內容無關/記者馮珮汶攝)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沛隆表示,結節硬化症全球盛行率為萬分之一,以台灣2300萬人計算,推估國內結節硬化症患者約2300名,但根據健保資料顯示,國內接受治療的患者僅約500人,約有四分之三病人因為臨床表現不明顯,或居住於就醫不方便的偏遠地區,遲遲無法確診,甚至遭受不必要的治療。
陳沛隆說,結節硬化症臨床表現可從外觀觀察,95%患者皮膚出現血管纖維瘤,通常是在臉部兩頰、或是軀幹長白斑,白斑通常在1公分以上,數量至少達3個;或是像青春痘或是疤痕般的痘或疤;以及鯊魚厚皮的粗糙皮膚;有些則是指甲旁邊長出肉芽、有可能還會因此疼痛流血。
結節硬化症病徵也可能發生在不同的器官,但受限於各醫師的專科範圍,很可能延誤診斷。陳沛隆指出,患者腦部、肺臟、腎臟、心臟等器官也可能長出結節,以往醫師經驗不足,很可能誤判為腫瘤,讓病人接受不必要的檢查、動了不必要的手術。就有患者懷孕時,在其他醫院接受產檢,超音波檢查發現腎臟腫瘤,以為是惡性,而遭切除腎臟,事實上,只要能夠確診,就可免除許多不必要的手術及醫療。
此外,結節硬化症也會影響到神經系統,陳沛隆提到,患者也可能發生癲癇、智能發產遲緩,包含生長、學習能力等,此時應盡速找神經科醫師找出病因。
在治療結節硬化症產生的皮膚病變上,陳沛隆表示,台大醫院在衛福部審查許可下,完成藥物臨床試驗,得以自行進口藥物原料,磨成細粉,製作成特殊藥膏,有效治療血管纖維瘤、白斑,青春痘或痘疤,近8成達到血管纖維瘤縮小、淡化患部色澤效果。
結節硬化症發生在器官內的結節,陳沛隆說,若長在腎臟、腦部,過去的做法是採開刀切除,但腎、腦也會因此受到損傷;目前有口服藥選擇,可以精準地阻斷特定細胞內部的傳遞路徑,進而改善全身症狀,減緩惡化速度,包括降低癲癇發生頻率,避免損及智力發展。此口服藥物只有一半患者需要用藥,每月需花費新台幣1至2萬元,健保針對腦部結節有給付,但腎臟的給付規範卻比國際嚴格許多,對此呼籲政府能夠放寬門檻,讓更多患者受惠。
陳沛隆表示,長期觀察門診病友,近二分之一能夠生活自理,部分病友保有正常智力、行動力,考取不錯的大學、研究所,在職場上有著不錯的工作表現。不過,關鍵在於早期確診、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