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皮膚輕碰就痛、看電視用跪的...糖尿病神經病變不自知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一名50歲的史先生體重在半年內遽降10公斤,每晚都睡不好,因為手腳皮膚輕輕碰就痛,連蓋棉被、被風吹過也感到刺痛,讓他覺得自己罹患怪病,就醫檢查才發現原來是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作怪。

糖尿病衛教學會今年特別邀請蔡振南擔任衛教大使,分享其至親因周邊神經病變而截肢的經歷,並呼籲糖友定期檢查、及早診斷治療。(圖/記者楊晴雯攝)

▲糖尿病衛教學會今年特別邀請蔡振南(右)擔任衛教大使,分享其至親因周邊神經病變而截肢的經歷,並呼籲糖友定期檢查、及早診斷治療。(圖/記者楊晴雯攝)

替該患者診治的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暨鹿港基督教醫院院長杜思德說,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痛(簡稱DPNP)症狀表現因人而異,通常表現於兩側手指、手掌、腳趾、腳掌,且會往軀幹蔓延,多數患者會出現麻木感、針刺般疼痛、燒灼感、緊束感疼痛、觸電般疼痛及蟲爬感等症狀;且角的麻木會造成壓力感受不良,而發生潰瘍和感染最後可能導致截肢。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痛的現象在夜晚、天氣太冷或太熱時會更嚴重,影響患者睡眠與行動能力 ,造成長期倦怠、心情憂鬱,以致生活品質低落。

以史先生來說,杜思德說,患者來到門診陳述病情嚴重程度,因疼痛無法正常坐著,連看個電視都必須雙膝跪在軟墊上、雙腳腳掌騰空,並用雙手俯撐在桌上,生活品質受到很大的影響;此外更因為疼痛導致每晚輾轉難眠、暴瘦10多公斤,後經診斷確診為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並接受治療之後約半年疼痛症狀逐漸緩解,病情也得以穩定控制。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說,DPNP症狀容易被忽略,如果未及時治療,疼痛就更容易傳遞,他形容,疼痛放著不管,就如同在荒山裡什麼都沒有,在某天卻被人類走出一條「康莊大道」,放任疼痛為所欲為,最後就變得不容易控制。

杜思德說,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痛高危險群為血糖控制差、罹患糖尿病超過10年、癮君子、高血壓、代謝症候群等,由於症狀被忽略,因此患者大多不會把症狀說出來,因而延誤治療。台灣疼痛醫學會秘書長林峰盛指出,糖尿病神經病變所引發的周邊神經痛,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必須就醫找出根源。統計顯示,約有12.5%的糖尿病患者未曾向醫師提及疼痛症狀,39%病人的疼痛問題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

蔡世澤提醒,糖友除了積極控制血糖之外,更應該定期接受足部及周邊神經病變檢測。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2015年提出的臨床建議,第二型糖尿病患在首次確診後,每年應接受糖尿病神經病變檢測;而第一型糖尿病患則應在確診5年後,每年接受檢測。

台灣神經醫學會秘書長暨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任林永煬說明,藉由簡易的篩檢量表、臨床感覺測試及神經學精密檢測,對大、小神經纖維功能(如振動感知、感覺測試、壓力感知和踝反射等)進行測試,早期偵測出神經病變以及確定疼痛症狀的嚴重程度 ,再視檢查結果,安排神經內科一同會診。他強調,一般止痛藥無法處理糖尿病周邊神經痛,患者身體出現疼痛情況,應立即就醫檢查,切勿聽信坊間或網路資訊,擅自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

為提高糖友對周邊神經病變痛的認知,糖尿病衛教學會於2016世界糖尿病日,正式推出藍襪子活動,主動為糖尿病友進行DPNP檢測,總計有超過上萬名病友參與。今年為擴大宣導,特別邀請蔡振南擔任衛教大使,分享其至親因周邊神經病變而截肢的經歷,並呼籲糖友定期檢查、及早診斷治療;此外,也邀集超過20 位銀髮族拍攝「跟上『腳』步作夥來 揮別疼痛說拜拜」衛教影片,藉由音樂及簡易舞步提醒糖友檢查與治療重要性。

糖尿病衛教學會今年特別邀請蔡振南擔任衛教大使,分享其至親因周邊神經病變而截肢的經歷,並呼籲糖友定期檢查、及早診斷治療。(圖/記者楊晴雯攝)

▲糖尿病衛教學會今年特別邀請蔡振南(右)擔任衛教大使,分享其至親因周邊神經病變而截肢的經歷,並呼籲糖友定期檢查、及早診斷治療。(圖/記者楊晴雯攝)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94要客訴】台灣棒球奪冠英雄大遊行!奪冠還是有人唱衰2024.11.26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