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近日受大陸冷氣團影響,全台低溫下探11度,氣溫急遽變化也讓家中長者健康拉起警報。根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統計,本周日(17日)至周二(19日),申請緊急救護但到院前死亡的案例(OHCA)多達3人,已是平常的兩倍,而且皆是80歲以上的長者。醫師特別提醒,氣溫急遽變化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導致中風、心律不整等狀況,提醒民眾特別注意家中長者的健康狀況。
(示意圖與新聞內容無關/資料庫)
北醫附醫心臟內科黃群耀主任表示,除了冷氣團、寒流等極度低溫可能引發的心臟疾病外,其他像是早晚溫差大、起床離開被窩後體溫的快速變化等,也都是心臟疾病的好發因子之一。除了提醒民眾注意保溫以及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更要定期測量血壓。若是家中長者已經出現暈眩、步態不穩等心臟疾病的前兆,則要立即送醫,目前醫院針對高齡長者在心律不整等心臟疾病,也已經有嶄新的治療方法。
88歲的徐先生患有心房纖維顫動及心室心搏過緩,日前因暈眩緊急趕赴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就醫,經評估後,醫師使用僅約五元硬幣大小的「無導線膠囊式心律調節器」,並搭配微創手術,在病患完全清醒狀況下執行手術,僅花30分鐘就完成植入,徐先生術後兩天即出院,重拾健康生活。
黃群耀指出,徐先生因暈眩、嘔吐到急診求診,診斷後發現除了有硬腦膜下出血症狀,徐先生還合併有心搏過緩的狀況,部分時段心跳更降至僅每分鐘30下,與正常人心跳每分鐘50至70下相比明顯偏低。另外,徐先生還出現及頭暈、眼前發黑等症狀,經評估後,醫護團隊先為徐先生植入暫時性心律調節器進行觀察。
黃群耀表示,考慮患者年事已高,且有高血壓、高血脂及慢性心房纖維顫動的病史,長期使用抗凝血劑,傳統手術風險過高,與家屬討論後,決定採用微創手術的方式植入「無導線膠囊式心律調節器」,手術在病患清醒狀況下執行,在病患右側鼠蹊部局部消毒及麻醉,經由鼠蹊部切開一個不到一公分的切口,將右心導管深入心臟中,並將無導線膠囊式心律調節器置放至右心室側心室中膈的適當位置,歷時僅約30分鐘。
與傳統永久性心律調節器相比,新型無導線膠囊式心律調節器具有恢復期快、癒後限制少等優點。以徐先生為例,術後平躺六小時就可以起身並進食,兩天後即可出院,也沒有一些動作上的限制。一般傳統心律調節器術後限制較多,例如術後1至2週禁止手臂高舉過肩,術後一至二個月禁止手臂過度活動,甚至須長期避免左手臂過度揮動之活動,對於一般長者來說,新型無導線膠囊式心律調節器能提供更好的癒後生活品質。
黃群耀補充,比較傳統永久性心律調節器,新型無導線膠囊式心律調節器體積只有0.8 cc(現今傳統約12.7cc),手術傷口也僅有一公分(傳統約3至4公分),有效提升傷口癒合速度與美觀。此外,植入傳統永久性心律調整器的患者,無法進行核磁共振檢查,新型無導線膠囊式心律調節器則並無此限制,降低對於高齡患者日後健檢或診療時所造成的困擾。正常情況下,新型無導線膠囊式心律調節器電池約可使用12年。
黃群耀提醒,現行的無導線膠囊式心律調節器只有心室單腔型的設計,所以無法全面取代所有形式的永久植入性節律器,而此項技術及器材也尚未納入健保給付範圍,但仍可以提供高齡患者另一個選擇。此外,無論是安裝舊型或者是新型心律調節器,生活上都可以安心使用吹風機、微波爐等家電,但是接聽手機時要遠離心律調整器的位置,建議使用耳機或擴音功能。並需要定時回診,檢查調節器與電池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