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孩子吃飯太慢,當心會蛀牙。醫師表示,食物入口5分鐘後,口腔就變成酸性,如果吃飯時間過久,易造成琺瑯質受損,提升蛀牙風險;建議孩子一餐實際用餐時間不應超過35分鐘。此外,讓孩子逐漸嘗試不同硬度的食物,藉此增加其咀嚼力,也能因此提升學習力。
▲食物在孩子嘴裡停留時間太久,口腔呈現酸性,容易侵蝕牙齒表面的琺瑯質,對此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小兒部醫師湯國廷建議,孩子一餐實際用餐時間應不超過35分鐘為原則。(示意圖/記者李鴻典攝)
董氏基金會表示,根據牙科Stephan曲線,食物入口5分鐘後,口腔內酸鹼值即呈酸性,如果食物在孩子嘴裡停留時間太久,容易侵蝕牙齒表面的琺瑯質,因而增加蛀牙機率。另外,用餐時間過長時,孩子的專注力其實已經不在餐點上,繼續坐在餐桌上拖時間,反而易養成含飯、吃飯不專心等不良飲食習慣,同時影響到下一餐的食慾;而且飯菜涼掉後風味變差,也會影響孩子食慾和消化,更造成惡性循環。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小兒部醫師湯國廷建議,孩子一餐實際用餐時間應不超過35分鐘為原則,不能因為擔心孩子吃不夠,而放任延長用餐時間。孩子吃飯過慢時,父母常疑惑是不是飯菜不夠美味,其實排除胃口不好、消化不良、父母擔心孩子吃太少而規定要把一定的份量吃完等,較常被忽略的原因可能是孩子的咀嚼能力不足。
湯國廷指出,因現代飲食西化、油糖鹽和添加物較高、口感偏軟,照顧者也可能把食物剪切得過於細碎,讓孩子長期總是吃軟食,易影響牙齒咬合發展,使咀嚼無力而拖長吃飯時間,並減少孩子吃全穀類、蔬菜和肉塊等需咀嚼食物的意願,讓纖維素攝取量也變少。
「咀嚼的能力是漸進式累積的。」湯國廷說明,不能期待孩子長到某個年齡就突然很擅長嚼碎食物,所以從嬰幼兒階段就要逐步轉換食物型態,一路從泥狀、糊狀、較軟塊狀,到剪碎或小塊。如果一直吃過於柔軟的食物,或是以流質奶類為主食,會讓孩子的咀嚼吞嚥相關肌肉沒辦法好好發展。
董氏基金會提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嬰幼兒從四到六個月就可以開始用湯匙餵食副食品,一歲後就應以一般食物為主食、奶類為副食,以訓練咀嚼與吞嚥的能力,為將來轉換成固體飲食做準備。父母可視孩子年齡與個別發展狀況來調整食物型態,讓孩子逐步嘗試、習慣不同硬度、韌度的食物,慢慢加強咀嚼能力。
另外,董氏基金會說,確實的咀嚼也影響孩子的腦部發展,因為咀嚼可增加腦部血流量、刺激腦部細胞,有助於提升孩子的學習效果和記憶力。咀嚼也有按摩牙齦和清潔牙齒效果,有益牙周健康。學齡前足夠的咀嚼還能幫助口腔齒顎發展,及舌頭、嘴唇等口腔器官靈活度,並減少咬合不正和齒列不整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