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灣太對不起年輕人!藏在6張圖表後的殘酷事實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台灣對年輕人的妄想:有錢不分你 但以後你要養我

文/蔡佑駿/北美智權報編輯部

日前總統馬英九表示,「事實上最近四年,台灣貧富差距一直在縮小」,還提出多項指標顯示,最近幾年是十多年來貧富差距最小的時候,他認為,政府近年來縮小貧富差距的各項政策,確實有產生效果。而他的發言引起許多人的反彈,認為政府在說謊,這和普羅大眾的真實理解完全是兩個世界。而事實上,根據實際的數據,台灣確實有貧富差距擴大的現象,不過主要不是在主計處粗略畫成五等份的家戶統計中,而是在世代之間。所以馬總統只看到主計處粉飾後的報告,而忽略社會大眾、尤其是年輕族群的真實感受。

這種世代間貧富差距擴大的狀況有多嚴重?根據統計,過去20年來台灣企業的整體獲利是成長的,但是勞工薪資成長卻相當有限。但若從主計處對各年齡層的平均年收入統計資料進一步細看,則可以更清楚發現,經濟成長的果實,主要都集中在40歲以上的世代,35歲以下世代分配到的相當有限。由2006年以後至今共9年,台灣的通膨成長率達11.45%,連65歲以上勞動者年所得成長累計達13%的時候,30歲以下的勞動者僅成長4%,薪資成長率遠落後於通膨成長率;在中高齡勞動者失業率數字下降的同時,30歲以下世代的失業率卻大幅攀升將近一倍。台灣的社會環境給了30以下的年輕人低薪、高失業,卻又要這個世代未來要擔負40歲以上世代的退休、社福保險。

「有錢、不分你,但以後你要養我。」這樣的想法與期望,是不是一種奇妙的妄想?
 

台灣對年輕人的妄想(名家)
▲2007~2013年台灣家庭每戶收入組距變化(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數據統計來看,如果以每戶家庭年收入來劃分級距,2012和2013兩年來,台灣的整體家庭收入確實比2011年來的好,最慘的時候是2008和2009年,最右側的藍色框框可以觀察到,年收入超過270萬以上的家庭,2013年的比例是台灣所有戶數的6.27%,確實比往年成長橘色框框的家庭,年收入120萬〜165萬的家庭,2013年的比例是台灣所有戶數的20.5%,比例比往年成長,年收入110萬以下的家庭,各組級距比例在2013年相對都比較少,只看這張圖的話,年收入270萬以上的組距,2009年只有3.4%的家庭,但2013年有6.27%,明顯成長,富裕的家庭確實變得更富裕,中產階級收入的比例雖然有所成長,但比例上都很少,成長相當少,這是收入的統計。

對於人民的真實體驗來說,收入雖然成長了,如果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其實每戶家庭的收入成長顯得微不足道,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顯示,2013年的商品類物價,比2007年膨脹了12%,除了交通通訊服務物價下跌以外,幾乎所有項目都在成長,外食費的物價成長14%,而人民實際的體悟,通貨膨脹肯定比這些數據來更嚴重,相比之下,台灣大多數家庭的年收入表面上可能增加了,但實際上,能換到的生活物資卻更少,這還不包含房價飆漲的部分,否則通貨膨脹還會更嚴重。

台灣的貧富差距縮小了嗎?我想大多數的台灣老百姓都不這麼認為,至少從收入能換到的物資來看,相對2007年以前,大家都變窮了,如果換成另一個角度,不要按照家庭來區分,換成年齡的區分方式,就能夠更明顯觀察出來,台灣的貧富差距確實在擴大,但是是發生在世代之間
 

台灣對年輕人的妄想(名家)
▲2000~2013年各年齡層平均年收入相對變化圖(資料來源:主計處,製圖:Joe)

這張圖是以35〜39歲的勞動者,平均年收入當作100%,其他年齡層和此年齡層相比,圖中可以明顯觀察到, 2006年以來,30歲以下的勞動者,平均年收入相對於35〜39歲的勞動者,成長只有4%,但40歲以上的勞動者,平均年收入相對於35〜39歲的勞動者,幾乎都成長超過10%以上,即使是65歲以上的勞動者,平均年收入相對於35〜39歲的勞動者,也大幅提升13%,這意思是,35歲以下的勞動者,從2006年以後,只能從國家經濟成長分享到很微薄的收入,經濟成長完全沒有雨露均霑,台灣的貧富差距明顯存在於世代之間,年輕人分享不到經濟成長的果實,2006年以前,這個現象還沒有那樣嚴重。
 

台灣對年輕人的妄想(名家)
▲1990~2013年台灣各年齡層失業率(數據來源:主計處,製圖:Joe)

除了收入越來越不平等,年輕人的失業率也明顯高於年長者,尤其是不足30歲的年輕人,失業率從2000年以後大幅攀升,30歲以上的勞動者,失業率相對低許多,2010年以後的年輕勞動族群,在職場上,多數皆面臨工作時間過長的情況,不管多努力工作或者拉長工作時間,收入依舊趕不上房價和物價上漲的速度,年輕勞動者渴望被社會理解、渴望老闆的提拔、渴望一份簡單的快樂,但看著時間一點點地流逝,在無奈中一天天成長,自己卻無能為力改變現況。

民間企業的領導階層年紀逐漸上調,年輕族群晉升管理階層以及進入職場的比例越來越低,間接導致年輕人高失業率問題,剛畢業的年輕人,甚至連進入職場的機會都沒有,目前許多已開發國家的年輕人也都面臨類似的情境,年輕族群在職場上無法力爭上游,努力工作產生的效益越來越低,導致高失業率。

台灣對年輕人的妄想(名家)
以國小學歷為100%基準的「2000~2013年平均年收入按學歷區分相對變化圖」。(資料來源:主計處,製圖:Joe)

 

台灣對年輕人的妄想(名家)
以2000年學歷為100%基準的「2000~2013年平均年收入按學歷區分相對變化圖」。(資料來源:主計處,製圖:Joe)

優質工作不好找,加上傳統高學歷能找到好工作的思維,許多年輕人只好繼續就學,但畢業以後,就業的收入依然無法明顯提升,以國小學歷畢業的勞動者的年收入為基準,各種學歷階層的勞動者年收入,和國小學歷畢業勞動者年收入相比,2000年時,大學畢業勞動者的平均年收入,是國小學歷畢業勞動者年收入的223%,到了2013年,這個比值剩下196%,換個統計方式,以2000年的學歷為基準,歷年的學歷的平均年收入來比較,2013年的大學畢業者年收入,只有2000年的大學畢業者年收入的86%如果以勞動年收入來衡量學歷的價值,那麼大學學歷正在快速貶值,學歷的投資報酬率轉為負成長。

對於十年多年來,當年被迫參加教育改革實驗,大學學歷勞動者比比皆是的年輕勞動者來說,最能明顯感受到貧富差距的存在,因為一樣是35歲以下的年輕勞動者,2000年以前,和2013年相比,就業待遇實在是差太多了,即使有高等教育的加持,經濟成長所帶給年輕人的效益並不大,2013年的年輕人,工時更長了,薪資更少了,物價更高了,房價高不可攀,等年老時,國家社會保險制度是否崩潰了都還不曉得,未來根本不用奢望還有退休金可以領,年輕世代,和中老年世代,存在著偌大的貧富差距,一望無際,如果這不是貧富差距,那什麼是貧富差距!

就業待遇差,新生代對工作就業的熱忱慢慢流失,薪資所得越來越低,逐漸難以負擔中產階級的舒適生活,越來越多年輕人對父母長輩的建議充滿排斥與質疑,努力工作和循規蹈矩根本無法出人頭地,新生代更加叛逆,持續對社會和政府累積失望與憤怒,逐漸造成年輕人的高失業率。

觀察已開發國家的經驗,台灣少子化對社會資源分配的影響副作用已經逐漸醞釀發酵,至少在未來20年內,台灣新生代爭取生活資源都會是弱勢。按照原有的社會運作模式,世代的更替對新生代越來越不利,很多傳統的思想、僵化的制度,並沒有隨著時代進步而快速改善,以歐洲國家的年輕人為例子,大部分都處於職場底層,即使失業也會有政府的救濟,漸漸地失去積極就業的企圖;而老年退休族群則是安於現狀,因為退休金太優渥,不需工作也能過生活;政治人物不敢賭上自己的政治生涯、勇於刪減老人年金,這是因為老人族群人數較多,選票也較多,沒有人想改變這些舊制度,台灣已經進入嚴重少子化時期,年輕世代和中老年世代的資源分配會更不均,未來勢必會上演,一場世代的政治革命,因為台灣,太對不起年輕人了

【#直播中LIVE】【20241123】彩券開獎
大數據推薦
【2024世界棒球12強賽】台灣 vs 日本 LIVE直播聊天室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