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先別不耐煩!一離開寶寶就大哭崩潰 專家教5招安撫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許多嬰幼兒在和主要照顧者分離或主要照顧者離開視線時,會出現大聲哭鬧、生氣、焦慮的情緒,該怎麼辦?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分離焦慮的情形,在6個月大出現,14至24個月最為明顯,此時家長表現出來的態度非常重要,專家表示,應接納孩子焦慮情緒、別不耐煩、保證回來的時間、堅定道別、保證時間內準時返回是關鍵。

嬰兒、小孩、腸病毒、寶寶、流感、育兒、公托、幼童、幼兒、疫苗、少子化、托嬰、托兒所 圖/記者林敬旻攝

(示意圖/記者林敬旻攝)

「每個孩子都有分離焦慮,但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台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師許芳綺表示,分離焦慮會在6個月大出現,14至24個月達到顛峰,之後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但有些孩子會到上學時才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

她以3歲半的君君為例,在其進入幼稚園小班就讀,但每天早上對於要跟爸爸媽媽分開非常焦慮,都會上演「十八相送」戲碼,總是拉著父母衣角放聲大哭,就算老師抱他進教室,跟他玩遊戲,也難以安撫。這種情況持續1個多月,爸媽無計可施下,帶君君前來台北慈濟醫院兒童早期療育特別門診詢問,復健科醫師將君君轉介給許芳綺做心理評估後,心理師透過行為治療及遊戲治療,減輕君君分離焦慮的情形。

許芳綺說明,新生兒在半歲大時,會逐漸建立與照顧者的依附關係,「依附關係是嬰兒與照顧者間的情感連結,2歲前是建立依附關係的重要時期,孩子會出現明顯的依附行為。」依附行為特徵如嬰兒會主動親近特定對象(通常是主要照顧者)、注意特定對象的一切行動、特定對象離開時,嬰兒會表現出分離焦慮的情緒、再見特定對象時,嬰兒會顯得雀躍歡迎。

許芳綺進一步說,分離焦慮是依附行為的其中一種,如果孩子因為基因遺傳、天生氣質、分離創傷經驗或不當情緒連結等因素,發展出「不安全型的依附關係」,就可能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情形,這類型的孩子會在跟父母分離時顯得非常焦慮,這種情緒甚至持續到再度見到父母時,也無法緩解。嚴重者可能演變成身心醫學科所指的「分離焦慮症」。因此,如何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相當重要。

許芳綺說,嬰兒從出生第一天開始,就具有接受、反應訊息的能力,他們會發展出與照顧者步調一致的行動,照顧者也能從嬰兒行為中了解孩子要表達的意思。她提到,許多家長覺得「孩子不能一哭就抱,會寵壞」,但就心理學觀點而言,依附關係是靠父母正確解讀嬰兒傳遞的訊息,並給予正確回饋來建立。

她說明,父母要知道孩子哭泣代表的意義,如果孩子當下就是需要被抱、被安慰,家長適時擁抱和安撫是沒關係的,「外界環境給予家長的支持,以及親子步調一致的行為非常重要,依附關係的建立複雜且需要時間,所以家長無需擔心1次、2次的訊息解讀錯誤,就會造成不安全依附的孩子。」

孩子分離焦慮時,家長可以如何協助?許芳綺臨床心理師提醒,跟孩子分開時,接納孩子焦慮情緒、不要表現不耐煩、跟孩子保證回來的時間、堅定跟孩子道別、在保證時間內準時回來很重要。

家長也會有跟孩子分離的焦慮,但許芳綺強調,切勿因孩子哭鬧就放不下返回,也不要流露出過度擔心、不捨的情緒,才能讓孩子學會面對分離,否則會強化孩子逃避分離情境的行為,分離焦慮會更嚴重。

許芳綺強指出,如果孩子出現超過4個星期依舊無法適應環境、表現很緊張、總是擔心家人發生意外、不敢離開父母親、不斷做噩夢等情況,家長需要多加留意,有需要可前往早期療育特別門診評估。6歲前,能透過行為治療、遊戲治療、親職諮詢等早療課程重新建立良好的情緒連結。

此外,她也提醒家長,再小的嬰兒都有接收訊息的能力,所以不要認為「孩子還小聽不懂」。要離開孩子身邊時,都要清楚告訴孩子「媽媽要去哪裡、離開多久會回來」並確實做到,以免造成孩子的分離創傷經驗。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