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男大生常腹瀉誤為壓力導致 竟腸癌晚期找上門...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一名年僅20歲的大學生,體型偏瘦、飲食正常、愛運動,但經常腹痛、拉肚子,原本以為是課業壓力大所導致的腹瀉,日前因為出現血便趕緊就醫,經檢查發現竟是罹患腸癌第四期,癌細胞已經轉移。

▲(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資料照)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教授陳鴻華表示,雖然隨著腸癌篩檢普及率的提高,近年國人腸癌整體發生率略為下降,但根據癌症登記資料,大腸直腸癌仍連續11年居國人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年新增患者超過1萬5千名,平均每34分鐘就有1人確診,大約每90分鐘就有1人死於腸癌,相當於每天有16人因腸癌失去生命,可見腸癌威脅國人健康之鉅。

曾經從事工程行業的林先生,退休後養成每年健檢的習慣,平時不菸不酒,也沒有明顯的排便異常情況,卻在101年初確診為直腸癌第2期,經治療後病情穩定,沒想到105年癌細胞復發且擴散至肝臟,接受針劑化療卻釀成2度腹部大出血,前後住院將近2個月。幸好,後來林先生與醫師溝通後改用新型口服化療藥,病痛終於獲得改善,生活也變得比較有尊嚴,平時還可以外出喝咖啡,讓自己好好放鬆一下。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李冠德說,近年罹患腸癌的患者年輕族群比例越來越多,原因和飲食西化、高油脂、食用紅肉,以及家族遺傳、基因等相關,他呼籲,有家族史的人必須提早接受篩檢,才能避免發現得太晚。

不過臨床也發現,許多大腸直腸癌患者一聽到「晚期」兩個字後,心理焦慮又徬徨無助,追著醫師猛問「還能活多久?」、「有沒有藥可用?」、「有機會保持正常的生活嗎?」等問題。

陳鴻華指出,醫學文獻顯示,晚期腸癌患者如果前線治療效果不佳,若接續後線治療,可較僅接受前線治療者擁有較長的存活時間。而拜醫藥技術進步之賜,現在晚期腸癌的治療武器相當多,且多有健保給付,即使患者因前線治療出現易導致生活品質低落的身體體能、心血管、血液、皮膚或消化道相關副作用,例如體力虛弱、皮疹和手足症候群等,也不要輕言放棄,多給自己一次機會。

李冠德說,對於晚期腸癌患者的治療,前線藥物的目標是增加存活率,後線藥物則在於提升生活品質。」門診經驗發現,以往晚期腸癌患者在完成前線的針劑化療後,約3成患者有感於副作用太大、不願意身體和精神再受折磨,一聽到後線再打化療就搖頭拒絕。但,這種僵局卻隨著新型口服化療藥的問世而被打破,經醫師評估和建議後,晚期患者願意嘗試後線治療的比例高達8至9成。

李冠德進一步說明,新型口服化療藥已納入健保給付項目,主要由1種有效成分和1種保護成分所組成,有效成分能直接嵌入癌細胞的DNA,造成DNA損傷,進而抑制癌細胞生長;保護成分則可以保護有效成分不被體內酵素分解,強化其抑制腫瘤的能力。雖然偶爾有白血球過低情況,但可讓整體生活品質獲得改善,進而延長生命。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