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沾一沾」便便...能揪腸癌 證實有效降死亡率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名人李國修、豬哥亮、賀一航都因腸癌離世,此疾其實是可以預防的,也非絕症。國健署表示,年齡超過50歲、有腸道病史、或大腸癌家族病史等人是高風險族群,建議50-74歲的民眾每2年1次接受1次由政府提供的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可早期發現大腸瘜肉,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發生。

▲國健署指出,實證證明「糞便潛血檢查」可以有效預防大腸癌。(圖/資料照)

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第11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105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每天約有41個人罹患大腸癌,每年約1萬5千人罹患大腸癌;死亡人數約5千700多人。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事實上,大腸癌不難預防,也並非絕症;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大腸癌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1/2的大腸癌可以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體重控制來預防,而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

根據醫學實證資料顯示,罹患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包括:1.年齡超過50歲:根據國家癌症登記數據顯示,每年近15,000多名大腸癌個案,50歲以上就佔了近9成;2.有腸道病史:有腺瘤性瘜肉或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者,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相對高;3.有大腸癌家族病史:10%的大腸癌歸因於遺傳,包含家族性大腸直腸瘜肉、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直腸癌等。

國健署建議以上高風險族群,要儘早跟醫師討論,定期安排檢查,若篩檢結果為陽性,應至醫院做進一步確診;若結果為陰性,繼續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並定期接受癌症篩檢。

國健署指出,實證證明「糞便潛血檢查」可以有效預防大腸癌,經由篩檢早期發現癌前病變(大腸瘜肉),並經切除後可以降低死亡率。由國立台灣大學公衛學院研究團隊,透過資料分析有接受篩檢跟沒接受篩檢的民眾,比較兩者死於大腸癌的風險,結果顯示:若篩檢率為21.4%,定期複篩率為30%時,即可降低10%的死亡風險;若篩檢率能達40%,在同樣的複篩率下,可降低23%的死亡率;若篩檢率達60%,則可降低36%的死亡率。

有鑑於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國健署提供50-74歲的民眾每2年1次免費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只需要將採便管帶回家,使用採便棒在糞便上「來回沾幾次」放入專屬的套管後,再送至符合健保特約的醫療院所,就可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採便前不須限制飲食或使用灌腸。

若已確診為大腸癌,則請配合醫師治療,三軍總醫院癌症中心主任何景良說,大腸癌除透過手術治療外,仍要藉由專業的腫瘤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接受化學、標靶或放射治療,經由完整的治療與追蹤,腫瘤才能完全控制、才能長期存活,呼籲民眾要及早就醫的重要性,適時的腫瘤評估,如此可以減少腫瘤的復發機會,達到完成無腫瘤之健康身心狀況,以提升存活率。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