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3歲弟染「困難梭菌」 狂拉肚子、血便 姊捐糞救奏效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一名年約3歲的小弟弟,因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持續腹瀉血便而住院,又診斷出被高度抗藥性的困難梭菌感染,經常規抗生素治療無效,仍反覆感染,於長庚醫院接受「便便療法」,健康糞便捐贈者是自己的姊姊,以內視鏡方式將姐姐的腸道菌叢植入該病童腸道,狂腹瀉、血便症狀緩解許多,也順利改善腸道菌相的平衡。此案例為該院迄今接受便便療法的最小年齡病患。

3歲男童遭困難梭菌感染,接受親姐姐健康糞便移植,腹瀉血便症狀緩解許多。(圖/長庚提供)

▲3歲男童遭困難梭菌感染,接受親姐姐健康糞便移植,腹瀉血便症狀緩解許多。(圖/長庚提供)

替該名病童診治的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建彰表示,第一次篩檢微菌捐贈者是找該病童的哥哥,但哥哥的糞便被檢驗出有致病性細菌,不適合擔任糞便捐贈者;而後另外篩檢該病童的姊姊捐贈資格,確認姊姊的健康條件符合擔任捐贈者後,便幫該病童執行微菌叢植入術,利用內視鏡方式將姐姐的腸道菌叢植入該病童腸道。經過此次治療,病童的腹瀉血便症狀緩解許多,也順利改善腸道菌相的平衡。

暱稱「便便療法」是近年來的醫療新技術,正式名稱為「微菌叢植入治療」。衛福部去(2018)年9月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辦法)」,新增微菌叢植入術治療嚴重或反覆性困難梭菌感染(rCDI)。這項治療技術是透過將健康捐贈者的腸道菌叢,以灌腸、內視鏡或口服膠囊方式植入病人腸道,以恢復其腸道菌相平衡,達到治療效果。目前開放施行適用於反覆性或常規治療無效之困難梭菌感染病人。

3歲男童遭困難梭菌感染,接受親姐姐健康糞便移植,腹瀉血便症狀緩解許多。(圖/長庚提供)

▲暱稱「便便療法」是近年來的醫療新技術,正式名稱為「微菌叢植入治療」。(圖/長庚提供)

林口長庚醫院去年以特管辦法通過微菌叢植入術治療反覆性困難梭菌感染,至今年6月共完成5例,病人最小3歲,最大88歲,治療後均順利改善腸道菌相,緩解腹瀉不斷症狀。該院於今日宣布成立「長庚微菌治療中心」。

林口長庚醫院分子感染症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說,於該院接受便便療法的5名患者,皆是以「精準醫學」方法導引微菌叢植入治療。即利用次世代定序法,針對捐贈者、病患移植前及移植後的腸道菌相,進行一系列的分子指紋檢測,清楚證實了病人的腸道菌叢在困難梭菌感染時,發生了嚴重失調的現象,而在移植之後,逐日恢復正常,移植2到4週之後,病人幾乎恢復完全正常的腸道菌相。這些病人追蹤時間從2個月到1年多,目前都無復發的現象。

邱政洵指出,困難梭菌引起的偽膜性大腸炎及毒性巨結腸症,通常是因為大量、長期使用廣效性抗生素之後,因腸道菌相改變,加上困難梭菌感染,釋放出毒素,而導致的嚴重腸道併發症。根據統計,美國一年約有45萬人感染此菌,其中約3萬人因此而死亡。台灣地區根據之前的研究,每十萬住院人次,約有45個感染個案,或約一千個出院人次中有3個人次有感染過。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腸胃科副教授陳建彰補充說,感染性疾病有較高機會使用到抗生素,如鼻竇炎、泌尿道感染、膿瘍、中耳炎、腸胃道炎等,長期使用抗生素恐會導致腸胃道裡的好菌與壞菌都會被殺掉,可能造成腸胃道菌叢的不平衡,提高特殊壞菌出現伺機性感染的風險,導致困難梭菌趁虛而入。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系主治醫師鄭浩材提到,便便療法在國內的適應症僅用於困難梭菌感染,還有機會運用在許多疾病上,目前國外臨床試驗包含治療肥胖、糖尿病、腸躁症、食物過敏、代謝症候群等,美國則是已將自閉症列入便便療法的適應症中。

林口長庚自去年完成5例微菌叢植入術,成功治療反覆性困難梭菌感染。(圖/記者楊晴雯攝)

▲林口長庚自去(2019)年迄今完成5例微菌叢植入術,成功治療反覆性困難梭菌感染。(圖/記者楊晴雯攝)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