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異鄉到異鄉,荷蘭到新加坡轉職經驗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XChange知識共享計畫。(圖/XChange)圖文/Xchange

▲XChange知識共享計畫。(圖/XChange)

圖文/XChange

海外工作一直都是許多人的一個工作選項,特別是這兩三年,海外工作的種類從早期的電子產業外派、打工度假,轉變成投遞海外工作,許多網路軟體產業人才也開始尋找海外機會。我兩年前到了荷蘭 Booking.com 擔任產品經理,這次轉職,從荷蘭來到新加坡的 Grab,從異鄉到另一個異鄉。上次的經驗算第一次出海,對出海有許多的陌生、驚恐,這次從歐洲回亞洲,因有了之前的經驗,在轉職動機、轉職準備、海外生活等,都有不一樣的心態。我想,隨著出海的人變多,那一定會有人開始想「出海,之後呢」?這樣從異鄉到異鄉的經驗,可以分享給 XChange 的朋友們參考。

轉職動機與考量

不管在哪工作,設定自己對這份工作的目標,是知道何時該往下一步的關鍵。

若說第一次的工作目標是了解大型跨國網路/軟體公司成功之道,以及他們如何管理與營運跨國、跨文化團隊,偏「我能得到什麼」、「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這次轉職,有很大的考量面向是「市場發展性」與「我能提供什麼價值」。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呢?我認為,不管在哪裡工作,設定自己對這份工作的目標,是知道何時該往下一步的關鍵。每個工作者都應該定期檢視自己目標達成的狀況,在 Booking.com 工作較上手,團隊也較穩定後,我回顧自己學到了什麼:我深度的參與了多項產品專案的探索發想、設計、開發與上線。從過程中,第一手觀察到大型公司如何投入資源做前期研究、市場分析,如何有步驟、有條理的安排產品藍圖,如何協調組織資源進行開發,如何透過與使用者研究員合作驗證早期概念,或透過公司自建的 A/B testing 系統驗證產品假設,如何與跨國團隊討論上線策略、做在地化推廣等。當初設定的目標,儼然已經達成大半。所以正好是個機會來思考下一步。當然,每個人在思考未來時,不會純粹只有職涯上的考量,也會有家人、私人因素。我首先確認自己會回亞洲就業,接著,就職涯面,這次在思考轉職時,我更多的是思考:

1.哪些市場在可預期的將來會有大的成長動能。

2.哪些類型的公司我可以發揮所長,貢獻更多價值。

針對第一點,世界上有需多區域、市場的網路滲透率尚低,因此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東南亞是其中一個離台灣較近的區域,根據 Google 與淡馬錫的研究,東南亞的網路經濟產值會在 2025 年達到 2400 億美金(2018 年底為 720 億美金),預期成長 3 倍之多。在這樣的前景之下,許多資金大量湧入此東南亞,造就了很多網路獨角獸,新創發展也很蓬勃。我認為,每個人在工作期間能參與的風口不多,例如 2000 年 .com 時代,2010 年的行動浪潮、中國互聯網起飛,都是一些大時代的浪潮。當然,不是說身處浪潮就一定會成功,但在浪潮中,獲得的機會肯定比較多。

至於第二點,我很清楚知道在 Booking.com 學到的,大型網路公司營運之道、A/B testing 等大多方法論,在較早期的公司派不上用場,比較適合在有一定規摸的組織規模,才能發會最大的效益,也是我最能為未來公司加值的地方。綜合以上考量,就把求職範圍限縮在東南亞成長性較高的中大型組織。

我想說的是,每個人海外求職的目標不同,想得到的東西不同。這件事情,是每個海外求職者在求職前都必須先想過的問題。此外,也可以先想好目標達成後的下一步為何,如果跟現在求職方向差太遠,也是一個很需要即時檢視的地方。

轉職準備

了解求職市場的薪資福利基準與生活開銷是求職者的基本功課

由於這次轉職,不是第一次海外面試,不是第一次談海外薪資,不是第一次辦海外工作簽證。因此在準備起來,並沒有太多出乎意料的地方。不過還是有一些心得可以跟大家分享。

1.薪資討論

一般來說,若非外派,海外求職會以當地薪資為討論基準。若原所在地薪資低於求職地很多,對求職者來說,重點在於如何爭取接近當地薪資的水準。相反的,若原所在地薪資高於求職地很多,對求職者來說,重點在於如何保有接近原本薪資的水準。聽到很多從歐美(特別是美國),因薪資遠高於亞洲就業市場,多數人能獲得高於當地市場水準的薪資。

因此重點就是了解當地薪資基準與自己的籌碼。關於了解當地薪資部分,看所得平均這種數字太籠統,在貧富差異較大的地方,很容易被極端值所影響。一般會建議到 Glassdoor 看求職市場相似職務、職階的薪資範圍。關於自己的籌碼,能為自己加分的,大概有兩個面向,一是跟職缺的相關性,例如若某公司在找搜尋相關的產品經理,若求職者有搜尋產品相關經驗,肯定會大大加分。同時,市場較稀缺的資源,也容易成為加分條件,例如在美國 Google 總部做過 AI,美國經驗、Google 這個大牌子與 AI 這個熱門詞,對許多公司來說都是很稀缺的資源。

回到薪資討論,若無特殊籌碼,那爭取到接近當地薪資水準算是很合理的結果。若有籌碼,則可討論往上調整。新加坡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就是稅率相較歐美低(新加坡所得稅級距),因此求職者可以先換算「稅後」所得,比較求職地與原本工作的差異,以提出較合理的薪資期待。

2. 搬家人生

許多身旁的朋友,在第一次出海之後,就慢慢得成為數位遊牧民族,從第一個異鄉到第二個異鄉,逐市場機會而居。有人會覺得很心酸,長年無法回台,但我認為這就是個人的選擇,有好有壞,不可能什麼都要。在成為數位遊牧民族之後(?),搬家就成為常態,對生活的影響,我自己就盡量成為一個「輕資產」的人,少買了很多大型用品(家具),再買很多東西之前,也都會想說這以後帶得走嗎?賣得掉嗎?一個有趣的數字,當時從台灣到荷蘭,因公司有補助海運,帶了 40 箱個人物品,這此從荷蘭到新加坡,只帶走了 15 箱。此外,以新加坡來說,居住空間是比較小的,以相同的租金來說,新加坡市區能租到的房子會比荷蘭阿姆斯特丹來得小一些,大家在評估求職市場,也可以上網比較兩地的生活開銷。

海外生活

把握與異鄉朋友相處的時光,學習喜愛不同國家的文化特色

在荷蘭生活真的是很特別的經驗,大多數的人每天騎腳踏車上班,五點多回家吃飯,假日到公園或鄰近城市、國家旅遊,生活相當愜意。在荷蘭工作的期間,結交了許多工作上的朋友、生活上的朋友,在當地也有一群可愛的台灣同鄉定期聚會。大家因工作而相聚,把握與異鄉朋友相處的時光,因為你不知道大家下一刻會在哪。

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我在新加坡已經工作了快半年。若要簡單比較兩地,工作方面,荷蘭阿姆斯特丹與新加坡都有相當比例的外籍人士,網路軟體產業都很缺工程師、高技術性人才。多元性部分,Booking.com 有超過上百個國家的員工,Grab 也有來自數十個國家的工作者。英語是共通的工作語言,大家操著不一樣的口音,有著不一樣的文化。生活方面,從溫帶來到熱帶,從歐洲回到亞洲,習慣的濕熱、隨處可見的亞洲食物、令人熟悉手搖飲料,都讓新加坡成為很容易適應的地方。每個城市都有其優點與缺點,也沒有一個地方比得上故鄉台灣,學習喜愛不同國家的文化特色是海外工作者的課題之一。

很多人想出海,也有人已經出海,在思考下一個機會。不管你是哪一種狀態,這邊從異鄉到異鄉的分享,希望能對你有一些幫助。


XChange

台灣最活躍的網路產業工作者社群,自 2016 年成立三年以來,持續推動實體互動式講座 #產業大聚 與 #海外工作同學會、產學串接專案 #數位內容大使、知識型長期職涯共筆 #Medium知識共享計畫,從線上到線下,凝聚網路圈海內外人才。核心成員近 100 人皆以業餘時間遠端協作,舉辦 30+ 場實體講座,影響人次 5000+,並於 2018 年末於上海、北京、東京、雅加達、新加坡成立 5 大海外分社。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94要客訴】柯文哲侵占爆金額破億?采盟員工亂摸陳傑憲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