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年長者的髖關節病變導致疼痛、影響日常生活正常活動的情形日益增加,不過,不只年長是髖關節骨壞死的危險因子,骨科醫師提醒,過度肥胖、服用類固醇等族群也要注意髖關節病變。台灣一年約有4萬人需要置換人工髖關節。
▲當髖關節因疾病產生變形或疼痛,會造成活動困難、無法行走而影響日常生活。(示意圖/記者楊晴雯攝)
髖關節是人體站立或行動時支撐人體重量的主要關節,由股骨頭和髖臼組成,並與軟骨、滑液膜及纖維囊組成;台大醫院骨科主任楊榮森表示,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包括一個圓圓的股骨頭和一個像是碗的髖臼,主要作用是連接骨盆與大腿,是人體上、下半身進行動作的重要關節。當髖關節因疾病產生變形或疼痛,會造成活動困難、無法行走而影響日常生活。
楊榮森說明,治療髖關節炎要看疾病的期別與病人的年齡,最初一般是使用止痛藥或是非類固醇的抗發炎藥及復健,目的是減少疼痛、增進肌力、改善活動範圍;當使用藥物治療、改變生活作息及使用輔助裝置仍無法改善時,醫生會根據病情考量人工髖關節置換。
楊榮森說,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適用於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及股骨頸骨折等情況。人工髖關節材料分為三類,包含金屬:適合年紀較輕、骨質佳、運動量大者;部分塑膠:適合超過65歲以上的老年人;陶瓷:先天性髖臼發育不全、髖臼變形者。
▲台大醫院骨科主任楊榮森(右)說明置換人工髖關節趨勢。(圖/記者楊晴雯攝)
楊榮森表示,傳統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需要25公分的手術傷口,對病人的傷害極大,復原的時間也長,微創髖關節置換手術已成為一種趨勢,傷口平均只有7.6公分 (傷口大 小依各人情況而定),輸血量有明顯減少,大部分病人均很快能復原,住院日期也由平均8天縮短至5至6天。
楊榮森強調,雖然髖關節大多發生在年紀大的人身上,不過長期使用類固醇、過度肥胖、長期酗酒等也是髖關節骨壞死的危險因子。他提醒,置換人工髖關節後,除了要持續復健外,也要注意別從事快速跑步、跌倒等動作,減重、少吃高脂肪食物、運動是保養關節的3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