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獨/你家門面有「鮑魚」?專家:祖先可能經商有成!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走在路上,你可曾留意建築物上面的裝飾和花樣?去過大溪、頭城、迪化街等地遊覽的民眾對於街道上仿巴洛克式建築的「鮑魚飾」一定不陌生,若留意觀察,這種特殊的裝飾並非家家戶戶都有。文史工作者表示,日治時期這類建築並不少見,其中外牆如此講究排場、派頭的,非富即貴,許多更是地方上經商有成的人家。

▲台北市迪化街的「和億蔘茸」。(圖/記者陳弋攝影)

走經台北市的華亭街、迪化街,不難發現部分充滿殖民風格的仿巴洛克式建築上,飾有狀如勳章的浮雕,呈橢圓形或方形,中間突起,四周繞以花草紋飾,其形似鮑魚,而有「鮑魚勳章」的俗稱。

▼▲台北市華亭街的這棟三層樓街屋,也有仿巴洛克式建築常見的勳章飾。(圖/記者陳弋攝影)

根據《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台灣1920年以前的建築潮流,主要模仿19世紀歐流行的文藝復興後期的建築樣式,主要特色是力求典雅,並追求華麗的巴洛克風格。這類建築物極為注重裝飾,因此建物的外觀,從屋頂、門窗、牆面到入口等,無不追求華麗與變化。台灣1930年代的民宅常見仿製,並以鮑魚飾的多寡來彰顯華麗、富貴。

▲台北市衡陽路上的「全祥茶莊」,建築物興建於西元1912~1920年,2006年被台北市文化局公告為歷史建築。(圖/記者陳弋攝影)

▲宜蘭頭城的「吳朝陽宅」。(圖/蕭鳳真女士提供)

宜蘭地方文化工作者蕭鳳真指出,坐落在頭城老街上的吳朝陽宅,女兒牆上也可見鮑魚飾。鮑魚飾究竟有何特殊象徵?蕭鳳真說,早期的有錢人比較會使用此類雕飾,將住家蓋成仿巴洛克式風格,他們多半非富即貴或做生意成功的地方人士。究其源頭,日本明治維新追求西化,許多館舍建築的技術、風格常融合了西方元素,民間建築也會有模仿效應。日治時期的台灣街屋(住商混合),有頭有臉的商家就會以此裝飾門戶。

▲台北市迪化街「和隆行」。(圖/記者陳弋攝影)

▲台北市迪化街「鼎晟藥行」。(圖/記者陳弋攝影)

「巴洛克」原意是指「稀奇古怪」,運用在建築之上有外形自由、追求動態、裝飾繁複、色彩強烈等特色。《台灣古蹟學習知識庫》提到,「樣式建築」即受其影響,深具巴洛克風味,特別是古典、英國維多利亞、法國曼薩爾風格的建築最常見,如立面以柱式、窗戶開口,形成具律動的凹凸面;再搭配富麗的花草紋飾、鮑魚飾、渦卷形托架,及豐富多變的女牆、山頭、簷口飾帶等。

#三立獨家 Exclusive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柯文哲羈押79日 檢廉持續追案情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