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宜芳
十多年來,從中央到地方,不論誰執政,為了爭取青年選票,提出許多青年創業政策,成效見仁見智,青創界反應似乎也熱烈。其中有些原因:
1.撒錢辦事:成立基金輔導創業,但基金的運用限於政府法令,不脫過往中小企業信保基金模式,仍以「補貼型」基金為主。而實際運作的結果卻是有門路者拿到好處,有能力者自生自滅,政府撒錢不增不減,不淨不垢,缺乏效益與亮點。
2.專案通過後,走到創投或銀行貸款程序,其考量重點多是「財務指標」、「獲利速度」或「還款能力」,但需要扶助的青年創業項目,本身多在財務上居於弱勢,或因創新概念而沒有市場前例以資評估,許多不錯的專案都因此折損。照這些模式,根本不會出現谷歌與臉書。
3.提供便宜廠辦,但多過於偏遠或分散,使人潮不易聚集,群聚效應難以發生,也缺乏活動或觀光效益。
4.青年創業者普遍的弱點,在於缺乏評估市場與趨勢的必要資訊,與嫁接國內外通路的能力。政府只要開放資料,解除管制,給予行政便利與協助,便能減少青創者摸索時間,專注於解決方案的設計與創造。
5.政府的經濟政策多半瞄準大型企業,以提高GDP為政績考量。事實上,因為科技與世界都變得太快,瞄準已知市場的政策常常會過時,不斷應用科技改進人們生活的創新,才能創造新產品與新市場。舉例來說,為什麼不能應用新科技來協助身體不便者,降低長照的人力需求?!政府只要列出困擾與需求,創業者尋求解決方案,便能創造雙贏結果。
▲青創微型貸款申辦情況
筆者認為,沒有思考以上問題,僅規劃資金承諾資助青創,其實只是選舉語言,對台灣青創業並不會有太多幫助。例如近日費鴻泰委員與國民黨團提出的「青年創意創業創富執行條例」草案,倡議提供一千億青年創業基金,促成五千億創業貸款,雖然立意甚佳,但究其內容,仍不脫過往政府法令綑綁與撒錢思維,沒有整合政府體制與政策的「韌體」協作,如果有效,過去十年便該已顯成效。筆者提出幾點淺見,做為掌握資源的分配者施政參考
這五項青創政策是:
1.成立「投資型青創基金」:
改變過去補貼型基金運作方式,成立投資型青創基金或支持群募平台,類似新加坡淡馬錫或韓國「文化產業基金」運作方式,由基金入股青創產業,獲利則回補基金,如此方可建立基金投資的正面誘因機制,讓基金愈做愈活。其次,協助各類群募平台,也可更彈性而快速的從群眾小額募資,找到生產特定商品,或針對特定族群有吸引力的小眾市場,讓未來投資更加精準。
2.成立「創意交易平台」:
青年族群創意無限,但要達到創業規模,可能還有距離。因此,應該成立各類「創意交易平台」,搭起問題徵求與創意解決的平台,並使「創意有價」,保障創意的智慧財產權,讓有想法、有創意的青年,能搭起向上攀爬的階梯,避免好的創意被無良大公司吃掉,讓類似烏克蘭石虎設計師的義舉,也能得到實質的回饋,建立正面的創意循環。
3.以「改善人類生活」為導向的政府政策:
政府政策與專案,常是許多創業的起點。面對多變的世界,政府政策常常落後於問題多年,但民間早已想到解決方案,或運用科技與跨業結合,瞄準未來取得創新的解決方法。例如:長照缺乏人力,消耗大量資源,若能結合電腦、軟體、電子支付、生物徵象通報、可上下樓與行走的電動輔具、以及食物外送機制,便可發展出一種長照輔具或機器人,減輕長照負擔,同時改善老人的生活。古往今來,能夠長久存在的產業,都必然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某個部份,對年輕人來說,能因一項創新,改進人們生活一點點,比一夜致富更有意義。政府大可將許多困擾與問題丟到上述創意交易平台,向大眾徵求解決創意,在解決政策困擾的同時,也扶助了新創產業。
4.建立中大型「青年創意基地」:
例如,建立SOHO族青年創意基地,將店面、商辦、青年住宅放在同個區塊,很容易就成為年輕人的生活區與聚集地,從初入職場者到青年小家庭,生活樣態不斷演進,形成自然的供需市場。有此供需市場,才能形成群聚效應,實驗創新生活。但台灣幾乎找不到這種集合青年創意與需求的市場。
5.「開放資料,解除管制,單一窗口,內外協作」,幫助青創打開市場。
倫敦地鐵實施開放資料,一兩年內就產生了數十個APP,有些程式好到連紐約地鐵都請他們團隊去協作。韓國推「美食全球化」,李明博夫人帶歐巴馬夫人去學做泡菜,愛吃辣的蜜雪兒第二年生日,就在推特上貼出自製韓國泡菜的照片,讓韓國美食打進美國市場。對於青創企業與中小企業來說,最麻煩的就是兩件事:評估國際市場,嫁接國際通路,如果政府能運用資源協助達成,對青創者應該有很大助力。
政府最能協助青創者之處,就是建立單一窗口,減少行政管制。青創者不需要去深入學習瞭解官僚體系辦事之道,只需專心發展自己的創意。前述青創基地或園區的建立,甚至可以進行若干前進法規與社會實驗,經過「擇點試辦-輔導修正-教育推廣」三階段發展模式,讓全台灣都能快速迎頭趕上世界的腳步,這才是青創真正的社會功能。
▲高雄市長韓國瑜與青年局局長林鼎超
總結來說,筆者認為,青創政策不能停留在「大撒幣」的思維之中,而必須走向「投資化」、「市場化」、「整體化」、「開放化」,以改進人們生活為主軸,帶動台灣社會整體前進為目標,才會產生真正的效益。
青年應該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先驅者,而不是一直需要扶助的弱勢者。我們需要的是協作與分享,而不只是補貼與同情。
《作者簡介》蔡宜芳,高師大光電碩士,清大材料博士班。曾任網路創業計畫行銷長,TED公關長。將代表台灣民眾黨投入2020台北市第七選區立委選舉。
▲本文作者蔡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