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余天二女兒余苑綺直腸癌復發,癌細胞擴散到肺和肝,余祥銓坦言「姊姊當初就是不想做人工肛門」,顯見余苑綺深怕生活品質因此大打折扣;無獨有偶,綜藝天王豬哥亮生前罹患大腸癌,因擔心裝上人工造口有損自尊,初期也拒絕這種治療方式,晚期雖然接受了,但因癌細胞擴散到肺和肝而無力回天。
▲採訪當天,汪中仁一如往常到咖啡廳讀書、查閱資料,抗癌重生的他工作比昔日還要勤奮。(圖/記者陳弋攝影)
人工造口在外界看來,彷彿是比癌症本身還要可怕的關口,患者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犧牲習以為常的生活品質才得以續命,人工造口同時訴說著希望與絕望。已和人工造口相處十多年的抗癌鬥士汪中仁表示,他罹患大腸直腸癌第四期,能在鬼門關前抓住生機,也是多虧了這個令人聞之色變的造口。
「台灣癌症基金會」抗癌鬥士汪中仁今年63歲,2005年他罹患大腸癌第二期,很快切掉直腸並接受化療,不料隔年癌細胞轉移至左肝,病程莫名進展到了第四期,他再次接受手術和化療;至此,噩運未見停歇,2008年癌細胞又跑到右肝,切除部分肝臟再歷經十多次化療和25次電療,癌症才獲得控制。
▲汪中仁提到自己學生時期是一名運動健將,參加短跑、馬拉松、跳高比賽都是名列前茅,從未想過上天會給他這個考驗。(圖/汪中仁提供)
汪中仁向《三立新聞網》分享十多年抗癌路,當年他慣於熬夜、吃消夜、愛吃隔夜菜飯、不運動又睡眠不足,誰知道這樣子生活一年就中鏢,那一年他49歲。一般來說,大腸癌惡性腫瘤第四期(有遠端轉移)的病人,5年存活率低於百分之5,當初醫師研判他最多再活2年,可能時日無多。沒想到他一個轉念,拒絕坐困愁城,不再為自己而活,堅強的求生信念、助人的使命感加上配合醫囑裝上人工造口,讓他的生命「7度連任」,活了14年。
汪中仁感嘆,當年和他一起對抗癌症的病友有9成已不在人世,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年僅17歲的原住民女孩,一聽到要裝人工造口才有存活機會,她直接放棄治療,任由癌細胞在身體裡瘋狂擴散、攻城掠地,活生生在醫院躺到往生。
▲人工造口外型看起來紅紅圓圓的,像一朵「紅玫瑰」。人工肛門沒有直腸感覺神經及括約肌,所以無法控制排便,通常有糞便就會不由自主流出,但某些部位的人工肛門可以作排便訓練。(圖/Hope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請勿任意轉載)
人工造口問題何在,為甚麼令一名少女寧願選擇死亡也避之唯恐不及?根據《大腸癌照護網》,當一個人無法正常使用肛門排便,就必須透過手術做出另一個出口來排泄,因此排便的位置就從原本的肛門改到腹部,這一個人工造口就是「人工肛門」,也稱為「腸造口」。人工肛門對健康不會有影響,只要照顧得宜,患者仍然可以正常過活。
▲當初為了對抗直腸腫瘤,在肛門施加電療,導致肛門嚴重受創、不堪使用,汪中仁只得忍痛做人工造口,「改變生存路徑」。(示意圖/Pixabay)
汪中仁受訪時一邊摸著自己的右腹提到,由於肛門承受25次的電療,不堪使用,醫師幫他在升結腸的位置做了暫時性的造口,缺點是「出來都是水」,造口周圍動輒感染、疼痛,遇水還會發炎。糞水更一天數度溢出,弄髒床單。汪中仁不忍妻子睡眠受擾,夫妻倆改分睡上下鋪。初次造口使用半年,汪中仁的生活品質受到極大影響。忍受好一段時間,他認為肛門經過休養生息,應該可以恢復正常排便功能,於是趁著第一次肝臟手術的機會,請醫師順便為他重啟肛門。豈料手術過後,接踵而來的是長達3年的「人間煉獄」。
關閉了升結腸的造口,汪中仁重新使用肛門排泄,他萬萬沒想到,肛門經過電療的折磨遲遲未能痊癒,一碰到水就痛如刀割。因為手術後遺症,他一天上30多次廁所,疲於奔命不說,又得承受體膚之痛,他更曾數度累到在馬桶上睡著。
在醫師的建議下,汪中仁忍受諸多不便,返回經建會的工作崗位,努力維持正常人的生活。然而每天上班都是「大陣仗」-包括換洗衣物、造口設備材料、清潔消毒藥水、冷水瓶、熱水瓶、小臉盆、手推車等等-隨行至他的獨立辦公室。他發現,將臀部泡入溫水中可以有效降低肛門的疼痛,於是上班時間他幾乎都待在廁所,接到電話、要務一來,他才走出去開會,忙完再回到馬桶上辦公。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克難生活,汪中仁日復一日,捱過了三個寒暑。
▲汪中仁和他的家人。(圖/汪中仁提供)
伺機而動的病魔依然不收手,繼續發動奇襲,癌細胞摧殘完左肝仍沒停下腳步,2008年進一步擴散到右肝。死亡再度如烏雲罩頂,汪中仁卻在這次危機中瞥見一絲轉機,向醫師提出要求,在肝臟切除手術的同一天,關閉令他痛苦萬分的肛門,另覓他處打造人工造口。於是一朵新的「玫瑰」誕生了,坐落在他的左腹,即降結腸和乙狀結腸的交界處。和過去的升結腸位置比起來,此處的人工造口優點是,糞便中的水分到了降結腸已被吸收得差不多,出來的糞便總算比較正常。
這個人工造口成了汪中仁的「生命出口」,陪伴他至今十年有餘,初期的不適應、不方便、負面情緒,在他慢慢學習控制、早晚各排一次的狀態下,慢慢獲得改善,讓他好不容易找回一些生活品質。當然,人工造口不免帶來諸多困擾:碰水或流汗容易脫膠、一直黏著皮膚會過敏感染、味道飄出、心理壓力、耗材的開銷等等。汪中仁說,耗材換一次要100~400元左右,有些人一天換三次就要花近千元。以他而言,生活趨向穩定、熟練,能做到一天換一次,每次10分鐘就可以搞定;但有些人不適應、不熟練或碰上意外,可能一天換七次,成本更驚人。
▲汪中仁提醒國人,絕對要避免熬夜、吃隔夜飯菜或消夜,應多喝水、吃蔬果、保持運動習慣。(圖/汪中仁提供)
「有些人覺得人生因此沒了尊嚴又麻煩,但往好處想,裝了造口,糞便很快能排掉,減少宿便的堆積,有利於清出毒素、防止癌症復發,能讓你活下去。」不過麻煩事不僅一樁,因長年施用藥物導致慢性腎衰竭,如今汪中仁和腎管、尿袋形影不離。
雖然身負不便,汪中仁選擇積極作公益,他強調,癌症激發他的潛能和使命感,現在的他工作量是過去公務員時期的3、4倍。「癌症的降臨,對我來說,從原先的詛咒、警告轉變為啟發,乃至於昇華成祝福。」在信仰和信念的支持下,他身兼神學院研究生、台灣癌症基金會宣教師、烏克麗麗老師和靈性關懷師。
身為宣教師,汪中仁四處演講、參與座談,輔導癌症病友,並給予心理支持;他免費教人演奏烏克麗麗,但前提是學生得參加醫院的義演;他當起靈性關懷師,到安寧病房為癌末病人作靈性輔導,讓他們感到安全、安心、安靜,給他們信心,「無論結果為何,都要陪伴他們打最後漂亮的一仗」。
▲汪中仁提醒所有人,抗癌是一生的功課,癌細胞不會因為病情一時獲得控制而就此罷手。他身邊有人抗癌成功「17年」之後,惡性腫瘤復發殞命。(圖/記者陳弋攝影)
汪中仁也鼓勵余苑綺不要放棄,為母則強,他相信一位母親會因家中的新生命而產生勇敢求生的勇氣和使命感,這將激發她的潛能和鬥志,提升正向能量。聽到癌症第四期,多數人只想到居高不下的死亡率,於是自陷愁雲慘霧,汪中仁認為,只要活著,做人工造口永遠有機會,因為它幫助排毒,能夠早點做、早點適應更好。癌細胞隨時可能捲土重來,抗癌不是結果,而是一個持續的進行式!
◆哪些人是大腸癌高危險群
1. 50歲以上之男、女性或大便潛血反應陽性者
2. 得過大腸癌
3. 得過息肉、大腸腺瘤
4. 有8年以上的潰瘍性大腸炎
5. 得過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者
6. 一等親有息肉症
7. 一等親有大腸癌相關病史
8. 一等親有2人以上有癌症
9. 經常攝取高脂肪、高熱量、低纖維食物或嗜菸酒
◆臨床症狀
發生在遠端左側位置的大腸癌,症狀包括直腸出血、排便習慣改變、新發生的便秘或腹瀉、大便變細小和腹痛等症狀,以上的症狀可能是因為慢性或急性大腸阻塞所導致;發生在近端右側位置的大腸癌,症狀則以疲倦、貧血相關症狀、腹瀉、腹部腫塊等為主;發生在直腸位置的癌症稱為直腸癌,症狀包括排便急迫感、裡急後重感、排便時帶血或黏液、排便不完全感等。
其他症狀如會陰處疼痛、泌尿道方面症狀和陰道廔管等;較晚期的大腸直腸癌,症狀包括疲倦、厭食、體重減輕等,上述症狀可能與癌症的進展和轉移部位有關。
◆如何預防大腸癌
要提高癌症患者的治癒率,唯有從提高癌症的早期診斷著手。美國癌症協會建議:40歲以上的人,不論男女、無論是否有腸道症狀,應該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至少每兩年接受一次乙狀結腸鏡的檢查,有必要時則需進一步的接受大腸鏡或鋇鹽大腸造影檢查。而有症狀或屬高危險群的人,則須隨時接受整個大腸的檢查。若要避免罹患大腸癌,治本之道仍在由改善飲食習慣著手:應該少吃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喝酒要適量,應該多食用高纖維的水果蔬菜,多攝取富含維生素A、C、E的食物。
▲定期照大腸鏡可以提早發現息肉。
◆蔬果彩虹579
▲每天攝食多種蔬果,可降低腸癌發生的機率。(圖/Pixabay)
「天天5蔬果」,即每天應至少攝取5份蔬菜及水果,但為了追求更好的健康狀態,每天攝取5份新鮮的蔬菜水果已經不足夠,因此台灣癌症基金會自2004年起,推動新的健康改造運動「蔬果彩虹579」,意指蔬果的「5、7、9攝取份數」與「彩虹攝食」原則,在份數原則部分,依照性別、年齡、族群的不同來分類,每日所需要的不同蔬果量,為蔬菜加上水果的總攝取量。
▲台灣癌症基金會提倡的「蔬果579」和「彩虹原則」飲食觀念,成為全民健康原則。(圖/台灣癌症基金會)
亦即,12歲以內的兒童,每天攝取5份新鮮蔬菜水果,其中應有3份蔬菜2份水果;12歲以上、少女及所有成人女性,應天天攝食7份蔬菜水果,其中應有4份蔬菜及3份水果;而青少年及所有男性成人,則應每天攝食9份蔬菜水果,其中應包含5份蔬菜及4份水果。
「彩虹攝食」原則部分,則指蔬果的色彩如彩虹般大致可分為「紅、橙、黃、綠、藍、紫、白」七色,不同顏色所含的維生素、礦物質、纖維及植化素不盡相同,應均衡攝取各色蔬果。無論蔬菜或水果,一般來說「一份」大約是一個普通飯碗(碗口直徑11cm*碗深 5cm)的量。(資料來源:台灣癌症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