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中心/綜合報導
我們在廟裡面拜拜一定會準備的除了香、金紙之外,不可或缺的就是「供品」了,而在台灣各地大大小小的廟宇,供品都差不多,糖果餅乾等乾料,方便攜帶、食用,但是各位神粉們,你們有沒有發現,在太子爺廟中,一定會有童玩的出現!
相信對九零年代以前的人們來說,「童玩」是什麼並不陌生,而九零後的孩子們一定也有所耳聞。「童玩」其實就是早期人們在兒童時期的玩具,依人類學家的說法,最早可能只是原始人拿來玩耍的石頭或樹枝。而人類最早動手做出的玩具,目前可以進溯到文字發明以前的史前時代。
▲各類童玩(圖/資料照)
在二千多年前與台灣同屬的南島原住民族遺址中,發現了「陶珠」,根據考古學者判斷,這些很可能就是當時人們燒製的童玩。
接著追朔到文字時期以後,據中國東漢時期,最早出土與童玩相關的文獻來看,東漢王符著作的「潛夫論」和「俘侈篇」都有提到童玩相關的資訊。而南朝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裡有提到「跳百索」,其實就是現在孩子們玩的「跳繩」;在隋唐時期的「泥陶」童玩不論形體、顏色、質地,也都進入「美」的境界,在這個時候,「童玩」與「工藝」也結合在一起了;宋朝蘇漢臣「嬰戲圖」和「長春百子圖」以及李嵩的「市擔嬰戲圖」,也都很活潑的表現了,當時孩子們玩童玩的情形,以及童玩的樣貌。
▲嬰戲圖(圖/資料照)
隨者時代變遷,多元的童玩變成一部部大小差不多的手機,不但變得單調乏味,也傷害眼睛。雖然手機、網路使人與人的溝通加速,但卻也使人與人的關係更加疏離,造成所謂的「科技冷漠」。
▲長春百子圖(圖/資料照)
手機網路的興起,改變了原本童玩的樣貌。為了保存人們記憶中的「童玩」,現今也有很多童玩相關的市集、活動或是博物館,裡頭都記錄著早期人們的童年軌跡,各位讀者們,下次假日還在煩惱可以去哪裡玩嗎?不妨可以找找自己家中塵封起來的收納箱,看看有沒有以前曾經玩過的童玩喔!
下此去拜太子爺時,不要忘了帶上太子爺喜歡玩的童玩,讓太子爺高興,祂就一定會帶著五營的天兵天將保護你喔!(翁苡軒報導)
【寶島神很大】最貼近生活、關係你我的民俗文化節目,每週三22:30三立台灣台29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