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七股潟湖生態環境特別,也孕育了捕撈及養殖產業發達。但因潟湖面積受種種因素影響而縮小,漁民的環境保育觀念隨之提高。結合了每年秋冬時節到台南濱海地區報到的冬候鳥,生態觀光產業也在此落地生根。
▲台南七股潟湖生態環境特別,也孕育了捕撈及養殖產業發達。(圖/中央社)
「大家看哦,白鷺鷥剛飛上天空時通常會逆著風;除了頭髮比較不會被吹亂以外,便便時也不會沾到自己」。開著膠筏搭載遊客到七股潟湖一遊,轉型兼營觀光膠筏的養蚵漁民林明德一邊以風趣的談吐為遊客解說,一點一滴介紹這片他再熟悉不過的「內海仔」。
林明德說,以生態觀光的條件來看,七股潟湖比日月潭還有價值;但潟湖觀光屬於知性的部分很多,要靠深入的導覽解說,搭配遊程變化、特色美食,才能抓住客人的心。從第一代比較陽春式的膠筏算起,到現在已投入生態觀光近20個年頭,現在法令更完備、載客用的膠筏也更具規模。
從碼頭搭上膠筏,經過一小段航道就能進入潟湖區,視季節及時間的不同可看到不同的鳥類。再往前抵達潟湖外的沙洲區,看看獨特的沙洲動植物生態。從沙洲再往碼頭區折返時,有的船家會把船開到自家的養蚵場,從蚵棚上拉起一大串牡蠣,幸運的話還有機會看到比較少見的魚類。
每年秋冬季節會有大批冬候鳥到台南沿海的各棲地度冬,名氣響亮的除了黑面琵鷺之外,還有黑腹燕鷗和鸕鶿,賞鸕鶿的最佳地點就是七股潟湖。潟湖中的蚵架、航道指標柱子頂端,都是鸕鶿休息的好地方,坐在船上就可近距離看到這些鳥的模樣。
林明德表示,為了投入這個產業,當初到野鳥學會等保育團體去學相關資訊,後來還自行培育解說員。現在連歐、美等國外遊客都會來預約,也算是某種程度的國際化了。遊客搭完膠筏回到碼頭區後,會搭配帶殼牡蠣現烤現吃的服務,其實也是行銷自家產品,希望讓遊客滿意,做出口碑。
他說,生態觀光產業也為七股潟湖的漁民們帶來不少新觀念,大家更重視環保與生態保育。他自己也投入經費研發改良傳統蚵架的材料,希望改善蚵架毀壞後易成為海洋垃圾的缺點。
林明德說,傳統以木條、竹子、浮筒結合作成的蚵架,常因長期浸泡海水、被風浪打壞。他經過多次失敗後研發成功的改良式蚵架,主要以PVC塑膠管為材料。雖然製造成本是傳統蚵架的4倍左右,但不易毀壞,使用期限可以拉得很長。他在約5年前成功做出的第一代改良式蚵架,現在都還在使用。
他說,願意把改良式蚵架的製造方式分享給有意願的養殖戶,說不定政府也可研究補貼一點經費給養殖戶進行汰換,讓養蚵業更具環保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