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邱建一開講/700歲的老鴨子!台北故宮〈玉鴨〉在彰化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邱建一(藝術史學者、新月藝文負責人)

彰化縣立美術館現今正在舉辦來自台北故宮(國立故宮博物院)的特展,在展出〈肉形石〉之後,接力展出〈白玉錦荔枝〉〈玉鴨〉

這隻玉鴨的個頭很小,高只有4.2公分,長8.5公分,小巧的身軀讓這件玉鴨顯得很精緻。常常有人問起,這種小件玉器是做啥用的?其實,在古代世界裡它可能是「擺件」,或是「把件」。

▲〈玉鴨〉的製作年代在12-14世紀之間。(圖/邱建一提供)

「擺件」就是古代文人書房或小姐的閨房裡,放在桌案上的裝飾品,簡單的說就像是現代家飾品的概念。所謂的「把件」則是說這種小件的玉器,因為體積小的緣故,剛好手掌張開手心一握,可以拿在手中把玩,因此得名。而不管是把件還是擺件,在文物分類裡都屬於古代書齋裡沒啥實用性但又好玩有趣的性質,它們也被通稱為「文玩」,意思是說這是古代文人的玩具,就像現今小朋友玩的公仔、小汽車這樣的東西。

至少有700歲的「老鴨子」

來自台北故宮的這隻〈玉鴨〉,它的製作年代定在宋代至元代,也就是說大約在12-14世紀之間。

大家可能會有個疑問,玉器就是一塊石頭,地球上所有的石頭都是經過億萬年的地殼變動所形成的,那又要如何對一塊石頭做斷代呢?所以,玉器的斷代都是從刻工入手的,人工雕鑿留下的痕跡,每個時代的匠師都有各自的手法,而憑藉這些手工具痕,大致可以知道一個年代範圍。〈玉鴨〉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斷代的理由,是因為它的刻工與宋至元代玉器相類似的緣故,這是因為玉工的工序,在每個時代裡都不太一樣。大約成書在春秋時期又再經過後代整理的古代手工業專書《考工記》裡就有描述到玉工的解玉技術,而後來的同類型著作裡也都有類似的章節。現今對比古代的著作與考古出土的實例,所以我們知道這隻鴨子是宋代到元代的鴨子。

這隻鴨子的材質是閃玉類的軟玉。以玉的材質不同,玉器又分為硬玉與軟玉兩個大的系統,硬玉的礦物質地是含有鈉鋁的矽酸鹽礦物,而軟玉則是陽起石與閃透石的組成。硬與軟則是這兩種不同的玉石的硬度比較而已,軟玉再軟,它的硬度也有6-6.5之間,而人類牙齒的硬度大約是6-7之間,即便知道人齒與軟玉的硬度在伯仲之間,大概也沒有人想去啃石頭吧?

硬玉又稱為「輝玉」,翡翠就是硬玉的一種,但硬玉在古代很少見,過去大都以軟玉為主。軟玉又稱為「閃玉」,在古代世界裡有四個主要的產區:新疆的和闐玉、遼寧的岫岩玉、河南的獨山玉、湖北的綠松石。而各地生產的閃玉由於內含的金屬離子成分不同,所以這些不同產區的閃玉,顏色從白色到黑色都有。不過大部分的閃玉都帶有顏色,從淺綠到墨綠色,這是因為閃玉的礦石中常含有鐵的成分,含鐵量越高則顏色越墨綠,有時帶有石墨則是灰黑色,含有磁鐵礦則是深黑色。灰黑色與黑色的閃玉在過去不受青睞,但近年由於數量少而頗受追捧,有「墨玉」之名。

▲〈玉鴨〉其實經過人為的加色,視覺豐富度上升。(圖/邱建一提供)

台灣曾經盛產閃玉 台灣玉也叫豐田玉

很多人有所不知,閃玉除了古代的四個大產區之外,其實曾有一度全世界大的閃玉產地就在台灣花蓮的壽豐鄉豐田與秀林鄉西林。台灣閃玉發現於1961年豐田,當時被命名為「豐田玉」、「台灣玉」。1965年正式開挖生產,十年後達到全盛期,年總產量1461公噸,占全世界的90%。後來由於礦區開採難度增加,產量開始下滑,現今已經沒有像過去那樣的大規模挖掘了。

由於大部分的閃玉都帶有顏色,所以古人特別重視白色的玉石,白色玉器用來比喻君子的美德「君子如玉」就是說白色純潔無瑕的玉器,就像是君子的美德那樣地不容一點點的沾汙。而白色的玉器如果質地特別好特別細膩的話,那麼就是所謂的「羊脂白玉」,但羊脂白玉只是一種外觀上的描述,在礦物學上這是有解釋的,現今知道這是因為陽起石與閃透石的結晶特別細小均勻,所以光線入射之後形成散射,導致玉石看起來有半透明的感覺。羊脂白玉的數量很少,新疆和闐玉大概是閃玉當中有最多這種羊脂白玉生產的地點,所以每每提到羊脂白玉時大家都會想到新疆的和闐玉,但事實上每個閃玉的產區都有生產,只是數量多少的差異而已。

▲〈玉鴨〉的原始玉質是帶著些微綠的淡黃色閃玉。(圖/邱建一提供)

由於閃玉的礦物學結構並不如輝玉那樣的密緻,所以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其他礦物的汙染,導致金屬離子滲入閃玉的結構內,但是這種汙染在玉器中並不認為是缺點,有時甚至是一種審美的對象,在玉器當中被稱為「沁色」。沁色在古代墓葬出土的玉器中很常見,這是因為墓葬裡的陪葬品種類繁多,在交疊堆置的情況下很容易彼此沾染,玉器常見的沁色有綠色、黑色、紅褐色,綠色來自銅器的銅鏽,黑色來自氧化錳,紅褐色來自鐵器的鐵鏽,而這些沁色大多在玉器的淺層表層,一般我們稱為「皮殼」。過去曾有人說玉器表面的紅褐色皮殼叫做「血沁」,還神神鬼鬼地說這是古人的精血滲入玉器的結果,這都是不正確的,因為除非這個人是個生鏽的鋼鐵人,要不然血肉之軀是無法沁入礦石的表面的。

古人玩賞的文玩鴨子

來自台北故宮的〈玉鴨〉,它的原始玉質是帶著一點點綠的淡黃色閃玉,這種顏色的玉器,過去曾有個很雅致的形容詞叫做「糖玉」,但頭部與足部又帶有紅褐色的皮殼(身體也有這些紅褐色皮殼,但被打磨過留下比較淡的色斑),這兩個部分的紅褐色增加了這個擺件的豐富度,仔細觀察這些紅褐色斑就可以發現,其實這個顏色並不是原本的顏色,而是人為加色的結果。

▲古代書齋裡沒啥實用性但又有趣的物品,叫作「文玩」。(圖/邱建一提供)

人為的加色、染色在現代是不被允許的,只要是加色染色都被認為是次等玉,上不了檯面的。但這種人為加色在古代很常見,玉工們無所不用其極的想盡辦法增加玉器的玩賞價值,雕鑿之外再輔助以人為的增色。試想,如果這件玉鴨,整件從頭到腳都是單一的顏色,那豈不顯得有點無趣嗎?加上這些顏色,鴨頭與足部的對比,讓這隻鴨子登時鮮活了起來,豐富度與玩賞性都比單一顏色的玉器來得好。所以,以現代玉器的標準來衡量古玉的審美是不客觀的。既然古人不覺得有問題,那我們為何又要替古人擔憂這是一件人工加色的玉器呢?審美品味人人不同,這件〈玉鴨〉卻是一件古今觀眾都會覺得有趣的玉器,它就只是一隻鴨子而已,它就只是一件小擺飾,文玩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了!

▲藝術史學者邱建一

※本文章獲邱建一先生授權刊登,請勿任意轉載。

#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